日子久了,什么东西便自然看得明白。就像我,空闲时间多却不常看书,现在却挤在忙碌缝隙里来看,坐公交车看,走路也看,吃饭也看,总想在书里找到另一个灵魂的栖息地。
而今,身边没有书盈四壁、墨香四溢的书榭,多数的时候都是停留于快消费时代手机上的“精神食粮”。科技是发达了,“屋头茶醾定过墙,满窗日色文书香”是任何电子产品所无法通感的。看完鲁迅全集,一时不知翻看谁的大作。正当我踌躇之余,猛然想起一个人,沈老先生。自然就先想到的便是《边城》了。于是欣然打开,内心希冀会有课本节选中不一样的完美结局,翠翠等到了那个人。待我通读完后才发现,结局并没有改变,依旧是不知期的等待,等待一个爱的人回来,留下无尽的遐想,没有谁去写个后续。或许这个故事残留着当时茶峒某个人的影子?我无从猜测。
在我接触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对这个凄美而又走远的爱情故事作我自己的态度,仿佛近在咫尺,一个个画面是如此生动活泼,再加上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放映的电影《边城》,影片中清山秀水,苍翠如翳,不难想象如此好山好水,自有美人儿出落。翠翠便是点缀这秀山丽水的美的化身,翠翠只是其中一个,为我们所熟知,其中美丽女子自然不甚少数,只是我们不知其姓甚名谁罢了。
从那以后我对茶峒,对湘西就有了一种心驰神往的强烈冲动。它是如此神秘,如此迷人,无数次在梦里踏上去湘西的火车。醉在《边城》的文字里,浑然不知自己远隔千里,如身临其境般,但这些终归只是借此联想罢了,总想去到那个热闹的码头感受遥远的呼唤。
多年以后,我总算有机会圆了当初的美梦,邀上三五同伴,踏上这片神秘而又透着清远深幽气息的净土。待我走入这地方,牛羊悠然自得地啃着野草,寨子里的人家在山中若隐若现,穿着自制衣服的少女、妇人、老人,无一不透着一种纯净的美。明眸澄眼,如比这溪涧的一汪泉水,清澈地连水底的沙石都一清二楚地呈现在眼前,看鱼自是不消得说了。这人这景,美得让人惊讶,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我只有眯缝着双眼,坐在青草里,把玩着从脚边淌过凉冰冰的水,想象着翠翠从远处慢慢朝我走来。幻想着她后来跟傩送幸福地在一起生活。然后随着四季交替,变换着发丝的颜色,最后伴着青山长眠,与绿水同伴。而后又小翠翠,小二老,一代代在这里繁衍,生生不息。唱着心醉的情歌,拖起圆滚的臂膀,揽着细腰凝肤回家去。再生起袅袅炊烟,伴着嵌在纯蓝星子睡去,周而复始,一直下去。
沈老的文字吸引了我对茶峒无神的向往,即便后来我去的地方不是有渡船,有顺顺的旧址,我没能去得了沈老笔下的茶峒。可我在离那不远的地方见识过了湘西这块神秘之地的美。我只能用神秘之美来形容它。在这里,生活的节奏被放慢了许多,仿佛我是一个外人,突然闯进了这片宁静的土地。这里俨然不亚于陶老笔下的桃花源。只是翠翠也不在,二老已不在……
在沈老与其妻的合葬墓前,我闭上眼睛,深呼吸,对之肃然起敬,三作揖。相信很多人也是因为《边城》慕名而来吧。一代文人行将就休于此,而其吟唱的故事却永远凝结在人们的心头。
再读时,我已是领略了这块土地静美。为翠翠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二惋惜,为她祖父在雷雨之夜悄悄逝去而痛心。可岁月催人老,就算是再淳朴的汉子,再美丽的女子也终将与泥土共呼吸。文章结尾那句“也许他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了”,而自始至终都期待着他归来,与翠翠一起在渡船上飘摇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