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蜿蜒向东,一路奔腾,自西向东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由山东入海。在5464公里的黄河岸边,矗立着两座黄河楼,其中一座就位于黄河东流入海的前一站——“孙子故里”山东滨州。
滨州黄河楼,被誉为“黄河下游第一楼”,位于滨州市蒲湖风景区内,是一座集观光旅游、黄河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塔楼式建筑,是滨州乃至黄河三角洲的地标性建筑。楼体设计“9个明层,9重古建筑带斗拱起翘的屋檐”,寓意黄河99道弯,流经9个省市自治区,在山东流过9个市。
滨州,一城绿水半城花,近看远眺皆是景。站在黄河楼上,静心聆听和感受滨州独树一帜的黄河文化以及其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故事。
依水而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滨州,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养育了400万滨州人民,滋养了9600平方公里的滨州大地,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滋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文风采。
滨州,是黄河“滚出来”的新生土地,祖辈称为“退海之地”,盐碱厉害,旱涝灾害多,丰收年景少。
如何让母亲河永远流淌着幸福?滨州人民用战天斗地的意志和行动,开启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一部滨州志,半部黄河治理史。滨州人民大力弘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革命传统,巡堤查水,抢险堵漏,防汛救灾、建堤筑坝、兴修水利……这都是老滨州人用一把把铁锹筑起来的,一辆辆小推车推出来的。新滨州人继承发扬老滨州人艰苦卓绝、不怕困难的作风,不断推进黄河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2019年以来,滨州累计投资366亿元,清淤疏浚河道629公里,对33座水闸、17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成沾化区西水东调、徒骇河引调水等工程,构建起“一轴三纵、湖库棋布、两域八横、河海连通”的水网格局。加强省市县级三级水网融合,无棣县创建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县级水网先导区。2021年黄河滨州段经受了1988年以来最大洪水考验,守住了黄河安澜这一底线。
近年来,滨州市进一步明确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样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区”的战略定位。
滨州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创新探索源水、用水、留水、节水、管水“五水并举”工作路径,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水利用等专项规划,出台《滨州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制定山东省首个地方性引黄调水管理办法,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10余项制度,构建起水资源“取-用-节-管-治”全流程管理机制,创建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起雨洪水、长江水、再生水、淡化海水联合调配体系,新增可置换近4.5亿方黄河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黄河水占用水总量比例由75%以上下降至65%以下。
大力推进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成403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积极推进小开河-簸箕李-韩墩国家级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建设,在小开河灌区建成黄河三角洲唯一、水利部重点灌溉试验站,小开河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引黄灌区湿地公园。
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沿黄生态造林,完成沿黄退化林修复6300亩,完成提升沿河生态廊道建设植树任务,栽种树木5.47万株。完成德惠新河、杏花河、沙河、付家河等45条河道(河段)水系绿化。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98.13%。
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在全省率先设立1339名河管员公益岗,河湖违法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建成50条514公里“美丽示范河湖”,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数字化、立体化护河“滨州模式”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水利部连续三年发文推广滨州河湖管护做法。
超前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全市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整建制清零,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向绿而行,深化“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启动2024年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工作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黄河流域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2024年1-8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9%,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7个省控断面全部消除Ⅴ类水体,12个市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一系列称号,是滨州坚持打造人城和谐、产城和谐、四季和谐生态城市的最好诠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画卷在滨州大地徐徐铺展。
如今,黄河两岸水清岸绿、生态多样、土地肥沃、稻菽千重,“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成为滨州的真实写照。
缘水而兴
对滨州人来说,黄河不仅是“母亲河”,还是名副其实的“幸福河”。
9月的黄河岸边,长空如洗,卧龙向海。坐落在黄河滩区的滨城区梁才街道张王庄村,依河而兴,打造出一块沿黄旅游“金招牌”,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解。
张王庄村通过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建成亲水乐园、森林乐园、露营基地等项目,绘制了1.4万平方米的网红墙绘,吸引市民前来拍照“打卡”。大棚采摘、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也同步成型,让这座乡村在完成脱胎换骨蜕变的同时,实现了群众共富。
这正是滨州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推动富民增收的一个缩影。进入黄河时代,滨州正用实际行动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乡村更和美。坚持“点线面结合、一二三产融合”,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力打造滨州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截至目前,累计打造省市级和美乡村63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1个、市级片区13个和县级片区50个。实施居民收入“四增”工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底的1.93缩小为1.71,老百姓的“富路子”更多、“钱袋子”更鼓、“好日子”更红火!
——产业更兴盛。2023年,滨州召开制造强市推进大会,印发《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力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11大专项行动,推动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024年明确了“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的工作主线,全面打响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23年全市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元。滨州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1位、15项位居全球第1位。动态调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总投资433亿元。截至8月底,68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91.63%,超时序进度24.96个百分点。
——动能更澎湃。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加速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数量均连续两年实现倍增。连续举办五届滨州人才节,创新打造“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教模式,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80%,每年引进培养本科及以上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超过4万人。滨州获评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民生更出彩。滨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民生投入、出台惠民政策、落实民生实事,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371万人,连续五年动态提高9类困难群众保障水平,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国家康养示范城市,让每个人在滨州都能心安顺遂、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因水而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
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已有8500年,境内发现的丁公陶文比甲骨文还早了800多年。在滨州,厚重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气息、蓬勃的文化力量,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和谐共生。
感受黄河岸边的人文之美。在滨州,有一场八百年不散的曲艺盛会,被誉为中国曲艺界的“活化石”,那就是始于宋代的惠民胡集书会。每年过完大年,各地艺人云集于此,以天作幕地为台,谈天说地,南腔北调,让戏迷大呼过瘾。2024年胡集书会从2月21日开始至25日,持续5天,包括296个节目、63个曲种,参演民间艺人达到415人,来自全国各地20余个省市,其中最大的84岁,最小的年仅9岁。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滨州全市拥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项省级项目、214项市级项目。
不仅如此,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齐文化、吕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了孙武、伏生、刘徽、范仲淹、杜受田等圣贤名士。走进滨州,可以沉浸式感知光阴的痕迹,聆听历史的回声。
感受黄河岸边的休闲之乐。黄河在奔腾向前的同时,也带给滨州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近年来,滨州市深入挖掘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联合沿黄省区、企业发布《黄河流域景区发展滨州宣言》,合力打造“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成立了黄河谣黄河文化旅游带联盟。在这里,可以到孙子兵法城,亲身感受兵法十三篇的魅力;可以到咸丰帝师杜受田故居,领略良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到古色古香的魏集古村落,让人仿佛置身在江南水乡;可以到十里荷塘,在夏季欣赏“接天莲叶”的摇曳生姿……
滨州还以黄河为主题,以体育为纽带,以赛事为平台,持续挖掘黄河文化,打造了“九九黄河”体育文化品牌。滨州黄河风情带马拉松赛、环滨州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渐成品牌,“九九黄河”全民跳绳大赛、钓鱼大赛初具规模,“沿着黄河去码头”万人骑行赛、全国自行车精英赛等多次在滨州成功举办,一座活力之城、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正傲然崛起。
感受黄河岸边的美食之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滨州美食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中不可或缺的味道。滨州市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214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中,食品类项目就有44项,是当之无愧的美食之城。滨州纸皮包子有着300多年的历史,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定府酱菜2011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韩国。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邹平水杏、惠民蜜桃等特色水果,惊艳你的味蕾;“中国第一牛县”阳信县牛肉产品分别占北京、天津清真市场份额的30%、50%;在山东省每两只虾就有一只产自滨州,舌尖上的滨州味道有着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黄河时代,动能澎湃。目前,全市上下正以更加铿锵的步伐、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美滨州篇章。(牛成龙 杨萌 陈聪 张舒睿)
来源:滨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