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1057802431@qq.com
首页 > 影视 > 正文

青春属于奋斗的人们评电影《那时风华》

2020-01-28 08:41:32   人民网   点击

 

 

塞罕坝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地方。从一棵树苗到万顷林海,从荒岭沙漠到生态绿洲,从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到塞外明珠、天然氧吧,塞罕坝的建设者们靠奋斗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绘就最新最美的图画。塞罕坝的历史变迁,是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历史性变化、取得“当惊世界殊”成就的一个缩影。

河北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那时风华》日前上映。该片表现了塞罕坝建设者用青春热血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赞颂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对于用文艺形式积极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影片《那时风华》的创作历时两年多。从剧本创作之初到影片拍摄过程,编导主创人员深入一线采访,向新老塞罕坝人学习取经,对真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通过生动故事和典型人物形象,唱响奋斗之歌。

影片深度开掘主题立意。塞罕坝的先进事迹历史跨度长、人物事件多,为影视化再现提出挑战。编导者采取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事业线与爱情线交织,双时空、双线性结构叙事的方法,用第三代人的视角讲述故事,突出表现上世纪60年代的建设者们,在物资条件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满怀青春理想,矢志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奋斗中展现最美青春,奋斗中磨练意志品格。他们战严寒、抗风沙、忍饥饿、斗饿狼,用心血和汗水造林、育林、护林、营林,通过科学探索和勤奋实践,积累了在高寒地区大面积植树的宝贵经验,使人工造林的森林覆盖率在这一地区创造80%以上的新高,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授予“地球卫士奖”的人间奇迹。这些都呈现在银幕叙事中。同时,影片不断穿插女主人公唐学燕的孙女,受联合国环保组织的派遣,到非洲考察沙漠化治理课题的线索。这样的设置,不仅拓展了故事的表现空间,丰富了场景内容,而且传递出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为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土地气候变化等国际性的问题,塞罕坝提供了中国经验与方案,由此深化了影片主题。

影片的动人之处是成功塑造了一批青春热血、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在激情似火的年代,青年学生唐学燕、李建设、罗舒娅等六姐妹主动放弃高考,毅然奔赴塞罕坝,和知识分子苏铁、军人家庭出身的郑百团等男青年一起,在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的事业中,结下了纯洁的爱情和深厚的友谊,并经历了特殊年代的风雨考验。影片通过细节的刻画描绘,将忠诚与背叛、坚守与逃离、爱恨与情仇的矛盾展现得细腻生动。如,一小瓶炼乳在几个男女主人公手中相互传递,勾勒出微妙的人物关系;唐学燕拿着父亲给她的军用皮鞋在批斗会上大胆求爱,成为寒冷时节的暖心一幕;郑百团和罗舒娅在瞭望塔上相濡以沫的坚守相爱,以及罗舒娅在冰雪中亦真亦幻的舞蹈,都抒发了人性之美、崇高之美。

影片不仅有唯美细腻的爱情表达,还有宏伟壮观的建设大军向荒原开进的浩荡场面。片中上百台老式拖拉机开垦耕耘,以实景拍摄营造特定年代氛围,真实动人。主人公苏铁为救李建设与恶狼搏斗的情节,也是真狼与演员的实景拍摄,画面惊心动魄,令人印象深刻。影片还运用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变化下的树木和林海的空镜头来造型写意,蕴含“树木与树人”的深层关系,以景寓情,以情寓理。结尾处,老年郑百团几次叮嘱后辈要“守好这片林子”,体现出只有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

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风华。青春风华正茂,奋斗未有穷期。电影《那时风华》激励我们,从初心出发,回归本真,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真正美好的青春风华永远属于艰苦奋斗的人们。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8日 08 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东卫视《爱的味道》:新型“剩女”被催婚7年,苦不堪言
下一篇:电视剧《绝境铸剑》观感在艰苦卓绝中铸成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