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1057802431@qq.com
首页 > 人文 > 正文

抒写“夕阳红”美好图景(全面小康画卷)

2022-01-16 13:00:59      点击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老龄事业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重大美术展览中,一批美术工作者以充满情感力量的画笔,描绘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
 

  展现老有颐养画卷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打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无障碍环境……一系列举措,使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深入老年生活、与老年人交流的过程中,美术工作者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化为亲切淳朴的艺术形象,将身边的新变化和新感受一一诉诸笔端,使作品更加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一些美术工作者全景式展现老龄社会的新活力。在大型创作《民生建设——暖心千万家》《幸福新时代》中,创作者运用传统散点透视构图,从多个角度表现了新时代新气象,其中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刻画尤为精彩。画面中,既表现了年轻的医护人员为老人测量血压、讲解新农合政策,也表现了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打太极、写书法、健身、跳广场舞、演奏乐器……作品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美术工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叙事、典型化描绘和源于生活的具体形象塑造融为一体,巧妙穿插整合不同场景,使全画洋溢着和谐幸福的气息,也为大型美术创作提供了借鉴。
 

  一些美术工作者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将其转化为艺术场景。像李青海中国画《好日子》,以工笔语言描绘了一对乡村日常生活中的老年夫妇形象。作品中,内室中堂墙上的红色福字、门口屋檐悬挂的红灯笼、门框上晾晒的红辣椒等,为画面增添了喜悦气氛;屋里屋外陈设整洁有序,两位老人笑容满面、衣着朴素干净,他们身旁的儿童书包意味着老人已是儿孙满堂,自行车和鸟笼体现了其相对悠闲的日常。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晚年生活,在画家的当代演绎中更具现实色彩。创作者试图以一个理想化、典型化的视觉图景,来引导观者思考如何乐享老年生活。作品气氛和谐温馨,以情动人,传递出向善向美的正能量。
 

  美术工作者笔下幸福、轻松、愉快的老年生活图景,既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也体现出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
 

  刻画丰富精神世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积极追求“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参加老年大学、参与社区治理、加入老年文艺团体……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老年文化体育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不少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身心更加舒畅。
 

  许多作品通过群像描绘,展现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显示出其积极的精神追求。像孙陶中国画《幸福里》,以“自乐班”为表现对象。这个团队中,既有退役老兵、退休教师,也有退休工人等。他们或在专注拉琴,或在认真聆听音乐。整体画面色调温暖沉稳,既符合老年人的气质,又凸显银发风采。在画面左侧,创作者有意留出一段空白,与右侧充实的人物群像形成反差,为作品留出“呼吸”空间,也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作品在对日常生活的平实描绘中,传递出老年文化生活的惬意,以及邻里关系的和谐。倪超中国画《初春歌会》,同样以群像塑造表现了老年人欢快歌唱的生动情景。画家的创作灵感源于其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画中人物动作、表情各不相同,却都沉浸在歌会的喜悦气氛中。由此,作品里的“初春”不仅指向季节,更指向老年人精神焕发的新生活。类似的作品还有刘兴建油画《乐在其中》、吕晓红中国画《梦里水乡》等,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老年群体的多彩生活和积极老龄观。
 

  一些作品在继承中国人物画创作传统的基础上,以充满现代美感的艺术语言刻画典型形象,营构画面意境。比如,周乐中国画《温暖如故》、郝群中国画《读者》,都表现了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阅读书刊的情景,两者的诠释方式却不尽相同。前者以暖色调营造冬日书房内温馨的气氛,带领观众从老人专注的神情走入其精神世界;后者表现老人在树下读书的场景。二者均对现实人物形象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不同的表现方式共同体现出画家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状态的关心和思考,笔墨间流淌出对老人的关怀和温情。
 

  纵览近些年表现老年生活题材的美术作品,不难发现许多出自青年美术工作者之手。这些青年人肩负起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作品的时代担当,将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化为创作灵感,从传统人物画中吸收营养、转化创新,使作品既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也富有崭新的时代风貌。
 

  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美术是开展社会美育的重要载体。一批美术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中国艺术传统,主动“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获取鲜活的视觉和情感体验,以画笔表现全社会对老年人的敬重和关爱,在老年题材美术创作中发挥文化建设、审美引导作用,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广泛树立尊老敬老意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少美术工作者聚焦老年人的家庭生活,从不同角度表现孝亲敬老的代代传承。像陈治、武欣共同创作的中国画《儿女情长》,表现了在外打拼的子女回家探望父母的场景。画面中,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女儿正为母亲比试新衣,母亲手上还沾着擀面条留下的面粉,细腻的情节刻画,使温馨的家庭气息扑面而来。赵胜琛中国画《春晖》描绘了一场热闹的聚会。画面正中,3位老人比肩而坐,笑意盈盈;晚辈环立于老人周围,有的手里还抱着年幼的孩童;老人的脚边,几只正在啄食的母鸡、雏鸡和打盹的小狗别具趣味。整幅作品勾勒出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幸福图景,祥和的画面充满生活情趣。
 

  一些美术工作者长期关注老年题材美术创作,不断创新艺术语言,展现祖孙之间、老伴之间、婆媳之间的深厚情感。比如,画家李传真深入童年生活过的乡村,与老乡同吃同住,用心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创作了一系列中国画:《放学路上》描绘了爷爷接孙女放学回家的场景;《老伴》定格妻子为丈夫理发的瞬间;《婆·媳》则表现了婆婆与儿媳一起接听远方进城务工儿子电话的画面……这些作品人物形象淳朴真实,传递出沉甸甸的亲情。
 

  近年来,表现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的美术作品明显增多,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又体现了当代价值理念与审美观念,展现了幸福晚年画卷。如何以更多优秀美术作品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释放老年人的创作活力,使其参与到美术创作中来?期待更多美术工作者共同关注“夕阳红”,表现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6日 08 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兰草”何处不芬芳!
下一篇:西安多地有序恢复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