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1057802431@qq.com
首页 > 人文 > 正文

风骨·追寻·救赎——论《红土地上的寻找》中的人物形象

2021-07-24 18:59:29   人民日报市场报   点击

陈缘缘

(湖南科技大学2019级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

徐秋良著《红土地上的寻找》,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徐秋良简介:徐秋良,笔名阿良,秋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入伍,先后在南海舰队、湘乡市人民武装部服役15年。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作品在《中国作家》《小说选刋》《中华文学选刋》《天津文学》《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湘江文艺》《绿洲》等刊物发表。已出版《阿良小说集》《远方有诗》两部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芙蓉绣庄》即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是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献礼作品。

 2021年7月15日上午,由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湘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首发式”在湘潭市华银国际大酒店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红土地上的寻找》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献礼作品,是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作品。《红土地上的寻找》首发式和研讨会也是湘潭市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十大重要活动之一。

本文作者(左二)参加“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首发式”,与黄公略将军外孙、北京申万宏源集团宏源汇富投资公司副书记、副董事长张忠(左四),湘潭市作家协会主席、《红土地上的寻找》作者徐秋良(左三),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红土地上的寻找》责任编辑曹伟明(右一),导师、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广平(右二)等合影。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读徐秋良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很容易让我想起这两句话。这两句很好的总结了对待战争应该有的态度,有些东西“会过去”,也有些东西“不会过去”,也不能过去。而“会过去”的是战争的伤痛,“不会过去”的是对英雄的敬仰。《红土地上的寻找》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整部小说以艰辛而漫长的反围剿战争为背景,通过精彩的叙述,作者带领着读者回到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峥嵘岁月,揭开了一幅幅掩藏在时光尘埃里的伟大英雄人物画像。

通读整部小说,我感受到的不止取得战争胜利时的骄傲和自豪,更多的是感受到战士们作战的艰难和辛苦,看到一场战争背后蕴含着多少韬光养晦的隐忍,多少抛家为国的勇气,多少渴望国泰民安的期许,当读到这么多复杂的情感时,我认为“伟大”二字都已经形容不尽在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了。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离那个年代已经越来越远了,随着一代代的更迭,我们更很难与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感同身受,甚至开始淡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什么换来的,所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用优秀的作品来提醒中国人民,铭记历史,铭记英雄。无论是绘画、戏剧还是诗词小说,只有我们不断推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战时英雄,我们才能更好的凝聚起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徐秋良先生创作的《红土地上的寻找》无疑就在做这样一份努力。

徐秋良先生创作的这部《红土地上的寻找》,主要围绕寻找红军将领黄公略墓地这一事件展开,但作者却用了两条主线推进,一条主线叙述黄公略曾经的警卫员牛均田寻找黄公略墓地的故事,另一条主线叙述国民党军官江天健寻找黄公略墓地的故事。这两条主线就像是涌动在全书的两股不同的河流,看似各奔其路,实则互相补给、互相支撑,交织前行,最后汇聚在一起,融为整体。作者借用这两股力量,以时间顺向发展和逆向回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浑圆一体的故事框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军将领、抗战勇士的敬仰尊崇之情。

全书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两条清晰的主线,串联起每个人物的命运,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但书中主要的笔墨还是集中在了黄公略、牛均田、江天健三个人物身上。在黄公略的身上我看到刚正顽强的风骨,在牛均田身上我看到坚定不移的追寻,在江天健身上我看到痛苦而漫长的救赎。《红土地上的寻找》正是通过这三个人物,体现了工农红军的坚毅勇敢,国民党军官的武断专权,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壮大感人的战争历史画卷。

风骨

“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中国人自古就讲究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风骨”一词,并强调文章中风骨的重要性,他认为诗词文章中的风骨犹如振翅高飞的鸟儿那强劲的双翼,助推作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文学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是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赋诗行文况且需要一种风骨,修身养性则更是如此。冬风凛冽,傲雪凌霜的梅花依旧明艳绽放,暗吐芬芳;山石阻隔,穿山破壁的江河依旧奔腾向前,砰然万里。草木有魂,山川有灵,人需风骨。

那人之风骨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节,是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是文天祥“正气参天地,丹心照古今”的风致。刚正的气概、高洁的灵魂、卓越的品格,都是人之风骨的体现。

读完《红土地上的寻找》,想到黄公略这个人物,我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风骨”二字。从书中的描述看,他并没有高大威猛的身躯,而是矮矮瘦瘦,有些黝黑,所以他经常被人打趣说一点都不像是打了这么多胜仗的杰出将领。但只要多了解这个人物一些,你就会对他有新的认识,他骨子里的坚定、沉着、勇敢让这个人物充满魅力,显现出独特的风骨。

书中黄公略这一人物取材于同名历史真实人物,现实中黄公略曾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历史上的黄公略是一名优秀的红军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从小喜爱读书的黄公略,不是一位草莽将军,他毕业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并能积极运用于战争实践中。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参加了广州起义,之后又和彭德怀等人发动和领导了平江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的发展,并创建了赣西南地区革命根据地,为建立中央苏区奠定了基础。

黄公略一生中担任的主要职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第三军军长。黄公略指挥的红三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起了重大作用,使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围剿彻底失败。并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指挥系统,全歼国民党工连三师,为以后的五战五捷首开胜局。黄公略出色的军事才华和作战能力,一直被蒋介石等人所忌惮,与毛泽东、彭德怀、伍中豪等人一起,黄公略也是国民党军队欲除之而后快的人。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部队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灭国民党军队第52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黄公略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牺牲时还只有33岁。

书中有一段话描写了黄公略牺牲时的惨烈场面:“黄公略站在道路的中央,把隐蔽在树林中的机枪手叫出来,指挥机枪手朝天空中盘旋的敌机扫射。几挺机枪一齐朝天上开火,两架敌机立即被吸引过来,一轮又一轮倾泻炸弹。炸弹扔完,飞机转一个大圆圈,又俯冲下来,喷着火舌,两边的树叶被打得纷纷散落,道路上的沙土被子弹打得四溅。”作为军队的领导者,黄公略在面对敌军突击时,没有选择退缩,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冲在最前面,及时调整作战计划,沉着应战,但他终究没有躲过敌军的猛烈进攻,身中数弹之后,他像一座巍峨的山峰轰然倒地。我想那一刻他一定是不甘心的,他还想看到反围剿战争的全面胜利,想看到一个傲然矗立的全新中国,还想看到被战争摧残的老百姓能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还想看到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但也许他并不后悔,或许他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守护山川大地、民生福祉英勇就义是一个军人的荣耀,所以他在抢救的过程中交代完后续的作战计划和家人安顿事宜后,就安然闭上了双眼。

痛失黄公略对毛泽东来说、对整个红军部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黄公略曾经的警卫员牛均田第三次去找黄公略墓地的时候,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妻子韩梅和两位同事,路途中韩梅有一番言论不仅点醒了牛均田等人,也点醒了作为读者的我。当时韩梅对牛均田说:“毛主席手下那么多战将,老人家写诗称赞的有几人?彭德怀,罗荣桓,也只被主席一次写诗称赞。而你的老首长黄军长,主席是三次写诗称赞,绝世仅有。写诗要有激情,黄军长靠什么打开主席写诗的激情闸门?主席的军事思想在井冈山开始形成,军事思想靠战例去验证,黄军长的军事才能一次次验证主席的军事思想是对的,主席写诗的激情闸门能关得住吗?”黄公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践行者,没有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积极推进和高度配合,整个工农红军不知还要在黑暗里摸索多久,黄公略无疑是毛泽东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是红军抗战路上一颗明星。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这首词是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所作,从诗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黄公略英勇牺牲的痛心和惋惜,在毛泽东的心中他就如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因为黄公略的配合使得毛泽东如有神助,从而得以带领工农红军更快的走向胜利。然而,毛泽东、牛均田等一大批红军对黄公略的牺牲如此不能释怀,绝不止因为黄公略优秀的作战能力,更因为黄公略的确是一个值得人敬佩的人,在去掉红军将领的外衣后,依然是一个正义凛然、铁骨铮铮、风骨卓然的人。

毛泽东和黄公略在一次战役中联手活捉了国民党部队的师长张辉瓒,当张辉瓒被五花大绑送到毛泽东面前时,毛泽东指着黄公略开黄公略的玩笑说:“你别看他瘦瘦小小的,一肚子文韬武略,说不定哪天你们蒋委员长被他捉拿。你让人捎个信回去,让蒋委员长小心点。”很多人都想象不到这个看起来黑黑瘦瘦的男子,那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作战前,他从不鲁莽行事,总在充分权衡利弊后,做出最准确的作战计划。作战时,他英勇无畏,毫不畏缩,带领着红军冲锋陷阵。生活中,他热情细致,富有同情心,对待士兵、百姓如同对待手足、亲人,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尊敬和赞美。

有一次,黄公略借住人家的女主人想感谢黄公略的热心帮助,就杀了自己家一只黑母鸡给他吃,黄公略得知后首先想到的是老百姓过日子都不容易,杀掉一只母鸡做饭是年节里待客才有的礼遇,所以坚持要付钱给人家,对方又不肯收,双方经过几番推让下,黄公略终于还是让人收了自己的钱,给了钱的黄公略立马让对方做成碎鸡肉汤,然后分给连队的士兵们。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昔者,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一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这是被黄公略奉为经典的《黄石公三略》一书中的一段话,他也曾将这一段话教给自己的警卫员牛均田,黄公略一直把这段话奉为圭臬,要求自己将一起作战的兄弟当成亲人,把他们放在自己的前面,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他从没把自己高看一等,和大家共进退、共甘苦,是他黄公略带兵打仗、为人做事的准则。

黄公略带领部队在雁峰山作战的时候条件极其艰苦,山上寒冷,缺衣少食,伤员无药医治,整个部队的情绪都十分低落,一些熬不下去的士兵选择了临阵逃脱,黄公略并不去追那些逃兵,他知道行军打仗劳累,大家都思念自己的家人,想过简单轻松的日子,所以当有逃兵脱离部队时,他认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却不能退缩,为了解决大家的生存问题,他每天发动大家在山上挖葛根、土茯苓,采摘野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是红军部队最好的强心剂和坚定的精神支柱,以身作则,靠语言的力量帮战士们战胜了山上的饥饿,用激情的演讲帮大家填饱了肚子。

“他年若有面南日,碧血红缨染战袍。”黄公略在那个并无特别的日子血染战袍,在耗尽最后的心力后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从此人们却永不能忘记那个日子,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那个单瘦的年轻将领依旧以谈吐自然、雄姿英发的形象印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一个民族有怎样的风骨,就决定它将以何种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求生存发展之道。风骨凛凛、不惧威胁的民族,能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风骨柔弱、一味妥协的民族却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人们生活安定,富足喜乐,很多人已经淡忘了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精神追求,觉得那份气节和风骨不再重要。但在我看来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弘扬和坚持我们的民族风骨,这种无形的力量是一根最坚韧的麻绳,它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让我们共同抵御狂风暴雨,战胜艰难险阻。黄公略等先辈的铮铮风骨,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英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追寻

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虽然我们从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外貌,要面对一个怎样的家庭,但剩下的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上天在给人们安排了一个固定的起点之后,可没规定我们要怎样奔赴我们的终点,这才有了那么多曲折离奇的人生故事。谁都没想到那个学习差,看起来笨笨的小爱因斯坦会成为“相对论”的提出者;谁都没想到身材矮小,手腿粗短的邓亚萍能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在《红土地上的寻找》里,同样谁都没想到那个总跟在刘五爹屁股后面的放牛娃“牛崽”,多年后会成为人人敬佩的军队司令。

牛崽就是牛均田,他从来到这个世界时就比常人更加艰险,他母亲生他时难产,脐带还没从母亲肚子里剪断,他母亲就没了气,所以他一落地便成了一个孤儿,大家都说他是“八字恶”克死爹娘的孩子。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刘五爹却不管这些,刘五爹真心心疼这孩子,靠着偷挤东家的几口牛奶,让牛均田重新活了下来。民间都流传着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刘五爹为了好养活牛均田于是给他取名牛崽。生活本就拮据的刘五爹不管别人的闲言闲语,无论风雨,一直坚持把牛崽带在身边,教他在田土里耕耙,山冈上砍挖,教他放牛、扯草。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刘五爹也懂这个道理,他明白不能一直把牛崽拴在他这个地主家的长工身边,牛崽学不到真本事,终究不能博得另一番天地。于是刘五爹在牛崽十三岁的时候忍痛割爱,把他交给了会把大户人家仓里的谷分给穷苦农户的红军队伍,这支队伍正是黄公略的队伍。后来黄公略就把这个憨厚老实的牛崽带在身边当警卫员,并给牛崽取名牛均田,教他行军打仗,教他读书认字,教他做人明智。黄公略是牛均田生命里的贵人,是他的榜样,是他一生都要紧紧追随的人。

当妻子韩梅希望牛均田能争取更高的军职时,他生气地反驳道:“我一个孤儿,放牛娃,黄军长把我领上革命路,现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知足了。”在牛均田的心里,没有刘五爹和黄公略就没有今天的牛均田,他并不在乎什么军职头衔,人不是因为军功职位而了不起,是因为气节风骨而了不起,黄公略这个名字的分量难道不比任何一个职位的分量重得多吗?所以,他一直以来唯一在意的是对不对得起刘五爹的教养,对不对得起黄公略的期许,他一直在找黄公略的墓地,他的一生也在追寻黄公略的脚步。

在牛均田第一次去寻找黄公略墓地的时候正值妻子韩梅第三次流产,按道理牛均田应该立马去看韩梅,抚慰她的情绪,但当时还在战争间隙,牛均田害怕错过这次机会,说不定就没命再来东固到黄公略的墓地磕个头,诉说诉说积压的心事,所以他没有选择去看望妻子。这让本就伤心不已的韩梅怨气顿生,说不出的委屈难受。为了安慰妻子,他跟妻子说了自己的身世,以及和黄公略之间的故事。在向妻子说这些的时候,书中有一段牛均田的内心独白这样写道:“没有黄公略军长,他仍然是刘老爷家的长工。没有像黄军长一样的血性男儿一个一个倒下去,后来人又一个一个站起来奋勇向前,哪有他放牛孤儿娶女人生孩子的机会?”在牛均田的心里,如果没有黄公略这样的人冲锋陷阵,他一个没爹没娘的放牛娃何谈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应该学会感恩,同时永远向老军长看齐,追寻他的脚步,为更多人的幸福努力。

牛均田的耳边经常会响起黄公略对他说的话:“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跟着毛总政委,打下江山,夺取政权,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怕死莫当红军,发财请走他道。”牛均田心里一直记着这些话,黄公略对他说的这些话已经慢慢融入他的血液,化成他的信仰,所以无论做人做事他总是想着我牛均田要为老军长争光,不能给他抹黑,到了地下才能给黄公略老军长一个交代。

当牛均田听到美军想要攻打朝鲜,并借机侵犯我国时,第一想法就是要重新回到战场,抗战杀敌,粉碎美军的妄想。妻子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很不能理解牛均田的行为,责怪他不考虑家人孩子。当时牛均田身上仍有残存的弹片,但一腔怒火早已被美军的无耻行径点燃,他根本不能冷静地考虑妻子的难处,毅然决然的对妻子说:“这一百多年来,在外国列强面前,中国人一直趴下,没敢抬头平视看人,受尽屈辱和欺凌。如果我们又被打趴下了,老首长黄公略那代人的血就白流了,为之奋斗的让中国人挺胸站直平视看人,永远没指望了。”这段话现在听起来依然掷地有声,我猜牛均田那时一定在想老军长如果在的话,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奔赴一线,他没有理由不参加这场战斗,他必须将美军赶出不属于他们的土地,守住老军长用生命换来的安定,不负老军长的厚望。

牛均田其实也是很眷恋他的小家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他从朝鲜回来见到家人的场景描写,在去朝鲜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怀孕,所以当他回到祖国时终于看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孩子时,那时他眼里的喜悦是藏不住的。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胳膊的他伸出他还剩下的左手,一把紧抱住孩子,在房子里走着军步,口里高兴地喊着:“我有儿子啰,我有儿子啰。”样子活像一个孩子。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征战四方的军人,卸下军人的身份,他也是一个简单的男人,他也很想有一个温馨的小家。

可贵的是在民族利益面前,他总是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也许是因为经历过战争的人,更能明白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人民喊出的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饱含着怎样的深义。正像他对妻子所说的,美帝国主义不想让我们站起来,他想把我们重新打趴下,但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一百多年来,在外国列强面前,我们受尽屈辱和欺凌,是时候重新站起来了。而黄公略那一代人,为了让中国人在世界人民面前抬头挺胸,获得和其他强国同样的地位,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维护祖国安定是他们用鲜血染红的愿望,牛均田不允许,也不能够让黄公略那代人的血白流,愿望落空。正是这种情感一次次让他无所畏惧,英勇向前。

如果在牛均田那个时代也流行用偶像这个词的话,黄公略大概也可以称之为牛均田的偶像,但跟当代那些只看重外在狂热的粉丝不一样,感染牛均田的是黄公略真诚无私的品格,是他坚强不屈的精神。牛均田做人做事都会向偶像学习,看到在饭店里叫嚣的混混会伸张正义,看到跪倒在车前伸冤的妇女会打抱不平,遇到盗墓团伙更是勃然大怒,要彻查到底。竟然有人在东固这片红土圣地上盗挖棺木,这无疑是对死去的英灵的亵渎。更何况黄公略的墓地也在这片土地上,如果盗墓贼挖了黄公略的墓地,他又怎么对得起老首长死去的魂灵呢?

寻找黄公略的墓地一直是牛均田的心结,但他三次寻找墓地,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是在战争空隙,时间太短,行程匆忙,只能带着遗憾离开。第二次是依靠国家的力量寻找,时间充足,但没有从当地人中了解到充分的信息,还是无功而返。第三次寻找,牛均田访问了当地许多老人,把自己的记忆和当地流传的故事结合起来,几乎找遍了东固所有山头,仍然没有找到。

在第一次寻找和第三次寻找的过程中,均有牛均田在这块红土圣地上痛心嘶喊的描写。第一次寻找时他站在大坳上,面对着云雾遮掩的白云山,拉长着颤抖的声音喊着:“黄军长,不管您是不是睡在白云山里,都请接受我的叩拜,您的警卫员牛崽来看望老首长啦。”第三次寻找时,他依然无法释怀内心被久久压抑的情绪,在那块埋葬黄公略的土地上喊着:“军长,您在哪里,牛崽来看您嘞——”前后两次关于嘶喊的描写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无尽的悲恸。

“青山有幸埋忠骨,无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是黄公略在埋葬士兵小柱子时对着小柱子的尸体说的,其实也是黄公略想对牛均田说的。到最后牛均田走遍了当初跟黄公略在东固走过的地方,他也渐渐懂得不是非得找到坟墓,因为无论黄公略葬身何处,都能听得到他的思念,或许能葬身在这块红色圣地里,就是黄公略老军长最好的归宿。

叔本华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在我的眼里牛均田就是一个有意志追求的人。在他还叫牛崽的时候,他努力追赶刘五爹的脚步,在他改叫牛均田的时候他努力追赶黄公略的脚步,但在不断追赶他人脚步的同时他也成为了他自己,开始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苦苦追索。行军打仗从不懈怠的他想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老首长,但其实最后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心一个交代。他的人生因为从不停歇的追求、追索、追寻而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救赎

“以自己每一天的成就决定自己应该拿取什么等级的奖励,成则依时就餐作息,败则不眠不休,不吃不喝,这在旁人看来是疯狂,殊不知这从某个角度而言却是当事人自我救赎的出路。”临近生命结束的江天健几乎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他痛苦、纠结、悔恨,他在人世间不断挣扎,希望找到出路,更希望得到救赎。

江天健是父亲三房太太生的儿子,也是家里唯一一个儿子,他也算是生长在一个书香家庭。他父亲饱读诗书,是清光绪时代的秀才,但多次求取功名不得,一辈子不得志,所以就将希望寄托在江天健身上,对他百般怜爱,倾其家业抚养他。江天健被父亲送到部队后,经历了几年的军事训练,学会了摆弄枪炮,于是也想为父亲争口气,不辜负父亲厚望。可他跟的是国民党军队,当时国民党军队欲一举歼灭共产党军队,多次发起围剿战争,但在毛泽东等人的带领下,红军多次以少胜多,逃离虎口。这让国民党军队上下都十分恼火,决心要除掉毛泽东、黄公略等人。没办法从正面除掉对方,国民党军队就想阴招损招——挖人家祖坟。这种行为在亡者为大、礼法为重的中国人眼里无疑是有悖于道德、人性的事情。1931年春,国民党一众人在找毛泽东的祖坟未果后,利用当地向导找到了黄公略的祖坟,随即杀害向导,将坟墓中的骨骸挖出,抛在了湘江中,江天健就是这一事件的参与者。

江天健那时并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有多邪恶,甚至把其当做得以提升官职的乐事讲给他父亲听。当他父亲听完这些,江天健得到的不是期待的夸奖和赞许,而是一记火辣辣的耳光,在饱读圣贤书的江老先生眼里儿子做出这样的事来是有辱家门,败坏祖德的,于是立马放出狠话:“你赶快离开这个缺德的军队,回到家里来。这是什么狗屁军队,挖别人家的祖坟,干这样的缺德事,为世人不齿。”

江天健并没有马上醒悟,依然在国民党部队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江天健所在的部队和共产党军队多次交手,同时也多次战败,均被红军俘获,每次共产党军队都对被俘虏的他们宽大处理,江天健慢慢明白国民党军队多次战败是有原因的,他决心离开国民党军队。为此,他克扣新兵连半年的军饷,在家乡邻县的小镇上买了几间破旧房屋推翻重建,置了几亩田,从此隐姓埋名,娶妻生子,想过老百姓的安稳日子。

不久,他就得知黄公略在战斗中牺牲了,之后曾经参与挖黄公略祖坟的这件事像阴魂一样缠在他心头不散,不仅没有随着时间过去从他心里抹去,反而像一块老面团逐渐发酵,然后变成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胸口,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二十多年来,他时常做恶梦,看到公安干警,他就生出莫名的恐惧感,看到政府人员在墙上写的标语“深挖狠打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坚决镇压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身上就冒冷汗,整日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虽然已经隐名埋姓多年,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往,但他仍不能释怀,他来到湘江岸边追忆,寻觅曾经丢黄公略祖先骨骸的地方。他朝江面叩拜、忏悔,想借一江河水洗刷内心的罪恶,但依然不能减轻内心的愧疚。他不知道如何向政府交代,更不知道如何向黄家的祖先以及黄公略交代,他害怕连死后也要带着一身的罪孽,得不到安息。

江天健一直在找赎罪的方法,他甚至希望能够通过让儿子跟着共产党军队上阵杀敌来减轻内心的愧疚,当儿子说想跟随部队加入抗美援朝战争时,江天健明知敌我力量悬殊,生还的机会很小,但还是没有阻止儿子。他想着儿子若是战死,那是为国捐躯,他家就成了烈士家属,不死若立功,则是立功军属。这也许是老天在给他赎罪的机会,他可以以此求得宽大处理,在心里找到平衡点。但儿子并没有在战争中获得功勋,而是以俘虏兵的身份回到了家里。从此他们一家只能更加低调的生活,种种经历让江天健变成了一个老实本分、无欲无求的人,唯一的心愿就是找到黄公略的墓地,诚心对着黄公略的墓地忏悔。

江天健乔装改扮,几经波折,先是找到了黄公略祖先的坟墓,之后又来到东固,向当地许多老人打听黄公略墓地的情况,一一寻遍后,还是没有找到黄公略的埋葬地,最后只能败兴而归。从东固回去后,江天健更加郁郁寡欢,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昏睡了多天之后,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终于决定将自己所有的秘密说出来,他将他要说的话写在了信纸上,锁进了一个小木箱里,并嘱咐儿子带着妻子和孩子于清明节去黄公略将军的安葬地宣读他的谢罪信。

1998年的清明节,江天健的儿子姜地坤带着江天健的小木箱,来到东固这片革命圣土上,将父亲的谢罪信烧给在东固土地上埋葬的黄公略,并向碰巧遇见的韩梅等一行人坦白了父亲的罪过。大概也是在那一天,江天健的灵魂才真的得到了安息,那个奴役了他一辈子的秘密终于公之于众,儿子终于帮他给了大家一个答案。

江天健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他既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又贪生怕死、懦弱无争;他既想维护正义,又干着与正义相左的事情;他既明白当初参加挖人祖坟是违背道德伦常的,又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他活得既糊涂又清醒,在每一个可以解救自己的时刻都选择了逃避,这一个人物身上聚集了许多人都有的人性优点和弱点。

其实江天健那种明知有罪却不敢坦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和一个孩子砸碎了家里的东西却不敢告诉家长的心情类似,都是基于一份愧疚和不安,只不过江天健这份愧疚和不安要沉重得多,这份情感就像一根皮鞭时刻抽打在他的灵魂上,他感到终有一日,他的罪行会被赤裸裸的揭示出来,所有人都可以对他投来鄙夷的目光,以及毫不留情的唾骂,那时候他再也做不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再也做不了乡邻眼里那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江天健和姜一夫虽然都是他,却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命运。所以他几乎是花了大半辈子赎罪,他去找黄公略父母尸骨,去江边磕头,去找黄公略的坟墓,同意唯一的儿子加入抗美援朝军队作战,都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孽,他想完成一场自我救赎。

江天健寻找黄公略先祖尸骨和黄公略墓地之路,就是他完成灵魂救赎之路,只是这自我救赎的过程长久而缓慢,其中经历了糊涂、逃避、自责、忏悔等阶段,而且他内心的忏悔情绪时而达到高潮,时而又落入低谷,直到最后他放下一切,重新取舍,方才坚定地选择了坦白一切,给自己的灵魂一个交代。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孤独的旅人,没有什么能陪我们走遍所有的旅程,看过所有的风景,唯有我们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的,永恒不变的,最忠实的朋友。灵魂随我们生,又随我们历经一世繁华、跌宕,最后归为尘土。灵魂也有很多种,世界有七十多亿的人就有七十多亿种灵魂,最纯净的灵魂有光亮和坚韧,它从不被怀疑、踌躇、黑暗或失望打败,最污浊的灵魂却恰恰相反,而大多数的灵魂却游走于这最纯净和最污浊的灵魂之间,它常常迷茫、彷徨、纠结、矛盾,它渴望光明又害怕光明,它想要清醒但又迷恋麻木,它有时坚定了一个方向却又背道而驰。我们背负着这样一个灵魂在人生路上苦苦追寻,希望得到救赎,希望走得轻松。江天健的灵魂也不过是游走在最纯净和最污浊的灵魂中的一个,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明白了问心无愧的意义,可惜他明白得太晚,才让自己活得如此纠结、辛苦。如果上天再给江天健一次来过的机会,我相信他应该会选择做一个真诚坦然的人,做自由行走在阳光普照的土地上的人,不再做那个躲在黑暗里羞愧内疚,辗转难眠的人。

人与人之间,起点与终点都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人生的过程。所以生命的长度不是由生活的年岁决定的,《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说道:“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像黄公略、牛均田这样的人,终究会像“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树一样,长长久久地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而江天健也会慢慢被人们原谅,最后慢慢被人们忘记,消逝在风中,消散在尘埃里。

读罢《红土地上的寻找》最后一页的字句,带着对黄公略卓然风骨的敬仰,对牛均田苦苦追寻的赞赏,对江天健沉重的救赎的感叹,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和我的父亲看抗日电视剧时的场景。那时在电视机前,看到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父女两人都会连连叫好,呼喊声、鼓掌声和电视机里的枪炮声混作一团,一时竟分不清哪一边的声音更加激烈响亮,英雄人物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们一样,骨子里都藏着对英雄人物的深深崇拜。

“悠悠华夏,风雨卓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苦多难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越挫越勇、屹立不倒的民族,我们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反复跌倒爬起,又继续前行,老的保护少的,大的保护小的,有能力的就多担一份责任,总有无畏无惧的人走在前面,带领我们踏上更美的征程。在这路途上我们养成了人人相亲、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崇德尚义、正直忠信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谦逊有礼的人文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担当;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生活态度。

《红土地上的寻找》在让我看到精彩的人物和情节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一个民族要有英雄、有精神,才不惧敌人挑衅。若我们带着这种精神,携手相助,同气连枝,拧成一股绳,总能把前路走得坦荡,走得漂亮。

(编者注:本文原载湘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文艺季刊《君子莲》2021年第1期“创作聚焦”专栏)

 作者简介:陈缘缘(1998-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2019级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全国优秀教师吴广平教授和莲城教学名师章新华老师,2021年6月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和先秦文学研究,已在《名家名作》《职大学报》《君子莲文艺》《湘潭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多篇,有的论文被选入金荣权教授主编的《宋玉新论》,有的评论被选入湘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作品集》,已应邀参加了“2019年中国汨罗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19年湖北襄阳第四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湖湘文学研讨会”并在分组学术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油部副总经理熊化平一行赴湖南粮食集团调研并部署相关工作
下一篇:《粘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