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小满刚过,风淡云轻,树木蓊翳,紧随御风秦楚《乡村足迹》采访团的步伐,我踏上了去赤岩村探秘的旅程。从县城出发,绕环城路,经孙家湾,穿过长龙堰,翻过一座秀气的小山,车子在宽敞干净的柏油路上大约行驶了十几分钟,就到达赤岩境内。
一条公路将赤岩分为两半,一半是山坡,一半是平地。这里的人习惯称呼山上山下,山上是绿意葱茏的果树和药材,山下是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村居依据山势地貌建在这平川和山坡之间,形成后靠山,前枕川,坦然自在的格局。远远望去,屋舍俨然,阡陌纵横,好一派恬静祥和的景象!山前,地脚,一条溪流将赤岩和镇政府分割开来,四目对望,赤岩村恰好位居白鹤镇中部。据悉,白鹤镇因古时境内有白鹭翔集而得名。“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壮观美丽的景象犹在眼前,越发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致。
王天兵书记告诉我,从赤岩到镇政府,全程2.5公里;就是到县城,也仅有6公里。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赤岩的老百姓大多以种植蔬菜为主。目前山下的蔬菜基地已达350亩,其中大棚蔬菜300亩,分散露天蔬菜50亩,依据季节和市场需求,种植时令蔬菜和反季蔬菜。
(一)
在赤岩,我结识了蔬菜种植专业户王明顺。现在已经七十一岁的王明顺,精神矍铄,身体刚健,丝毫看不出来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谈到蔬菜种植,王明顺老人津津乐道。最初,他并不擅长种菜。村委会发动村民种植大棚蔬菜,他不愿意参加。担心田地都种了菜,种不好赚不到钱不说,还没有粮食吃。种地虽然没有收入,最起码不会饿饭。王书记带领村委干部逐一登门做工作,并从山东引进大棚种植技术,让技术员手把手实地教村民种植,确保蔬菜种植无风险。前有政策撑腰,后有书记协助,为了掌握大棚种植技术的要旨,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白天跟在技术员身后躬耕实践,晚上回家就把种植要领记录在本子上,天天看。不会种菜,学!不会卖菜,还是学!王老凭借一股执着勤奋劲儿,很快就掌握了技术精髓。村里几十户人家在他的带动下,也加入到种植大棚蔬菜的行业,赤岩村的蔬菜产业规模渐渐走上轨道,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提升。
王老说,过去赤岩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无经济,无产业,全靠吃供应粮。过河无桥,出入沾泥,赤岩的儿子找不到媳妇,赤岩的姑娘嫁出去不愿回来。在王书记的带领下,家家种植养殖,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搭桥,修路,安灯,村庄建设得越来越美。短短几年的光阴,尘土飞扬的沙子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三年前又铺上了柏油路,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让他老人家欣慰的是,连田地里的灌溉渠也都全部水泥硬化,大棚种植更加便利。
提及现在的生活,王老由衷感叹:“我50年出生,那时国家困难,吃过很多苦。现在日子富足,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心意满了。这样的日子还不知足,还要什么的生活?”“党的政策好,人人老有所保。我身体好,医疗合作上的钱一次也没有用过呢。我们老两口还能再继续种几年菜!”
(二)
如何在赤岩村找到一条发展致富之路?既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又要整合资源,挖掘潜力,驻村干部和村党委可谓是绞尽脑汁。
赤岩距离城区近,信息灵通,年轻人多在外打工,长年驻守在村里的不是老弱,就是妇幼。这些人身体弱,不适合干体力活。畜禽养殖恰恰是他们的特长,成为赤岩发展经济的首选。房县武当原生态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临近中午,当我和王书记到达武当畜禽养殖基地,看见从养殖车间出来的几万枚鸡蛋,经选蛋打码生产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几位女工井然有序地将流水线筛选过的鸡蛋装进箱子,已经打包装好的箱子正要用推车运到储存仓库。
作为龙头产业,合作社真正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从2007年由邵荣贵、王天忠等人发起成立至今,合作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衍生产业链。诸如:畜禽食品加工,家禽屠宰分割,卤制休闲食品加工等,吸纳家乡更多的劳动力,为就业脱贫增收立下一大功。
特别是对村里有劳动能力,能够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合作社统一配送鸡苗、禽药、饲料,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防疫跟踪,使贫困户养殖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产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又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在社内的养鸡场、加工厂、肥料厂、搬运、仓贮等合适岗位就业,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现如今合作社的社员遍及白鹤、城关、青峰、野人谷等周边多个地区。
养殖产业最大的弊病就是动物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在武当畜禽养殖基地竟然没有看见一粒鸡粪。20万只鸡的畜养量,每天要产生多少鸡粪?这么多的鸡粪哪儿去了?诸多的疑虑在我脑海回旋。车间负责人似乎猜中了我的心思,特意带我参观了养鸡生产线下部皮带机半干化处理系统。负责人介绍:养鸡产生的鸡粪由各条养鸡生产线下部自动传送带传送至养殖间外一个高温氧化发酵罐,经9小时发酵,变成粉末状有机肥。经过这样的半干化处理,传送至一次性收集处,干粪打包装袋还田归林,实行可持续利用。原来秘密都在这里。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赤岩在这方面的做法无疑堪称垂范。谈到这里,王书记自信地说:“我们早就意识这个问题,提前寻到解决的对策。一方面我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更要保护生态、优化环境。二者相较,后者比重更大。习总书记不也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存环境,就是为百姓留下一座金山。”“未来,赤岩将向绿色生态发展,我们要把赤岩建设成一个既宜居住,又宜观光的游览胜地,吸引外面的人来到我们赤岩。”
(三)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路人,势必可以让我们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一个有情怀、有追求的党员干部,就一定能够带领黎民百姓走出困境,走向未来。
一个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父母官,必定是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王天兵书记是这样的一个人,宣传干事叶章定委员是这样的一个人,驻村干部董诠闻部长更是这样的一个人。
2020年的春节,一场举世罕见的新冠疫情席卷荆楚大地,并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蔓延全国各地。一时间,全国进入一级警备状态,各省、市、县开始实行封锁策略。这一下可急坏了回家过春节的刘厂长。眼看着道路一级一级的封锁,连出村道路也有人把守,想挪动一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刘厂长如坐针毡,过完春节立即回厂开工的计划肯定泡了汤。刘厂长的难题,几位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看看因为疫情滞留家中无所事事的村民,联想到刘厂长曾经经营袜业生产。几位干部积极和镇党委联系,引入资金,购置机器设备,帮着刘厂长在村子里建成一个扶贫车间———裕丰袜业针织厂。
疫情过后,裕丰袜业针织厂里的职工,主要是一些留守村里照管孩子的妇女。她们每天早上按时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来厂里上班;下午孩子放学时间到了下班,回家照看孩子。扶贫车间的兴建带动里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及时解决了农村妇女看孩不能务工,务工不能看孩的难题。真乃一箭双雕!
落其实则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正是因为这群有着赤子之心的领航者,赤岩人才能够从水深火热中走出来;正是因为有党和政府正确导航、精准扶持,赤岩村才可以摘掉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建设美丽乡村,构建生态家园,在青山绿水中,铺一条小康之路。腾飞的赤岩正在酝酿“山上采摘园,山下养殖园”产业模式。站在这片热土上,我知道无数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赤岩,正朝着它的方向冉冉升起,烛照四方。
作者:朱本艳教育工作者,房县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