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抗疫纪念封致敬英雄
全民抗疫期间,曹荣安收集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20余种800多份报纸,从中选择一些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感动瞬间 直面精神”的图片剪下,内容包括“党中央召开会议指挥部署”“钟南山等院士奔赴一线”“抗疫英雄日夜奋战”“全国军民鼎力支持”等4个主题,一共有1000余幅。按照内容的大小,他制作了200余块大小不一的展板,800余个贴有剪报的大、中、小纪念封及明信片,全部加盖“抗击疫情 中国必胜”的邮戳,同时贴上党徽邮票,从中精选107枚,用于慰问金华赴鄂的107位抗疫英雄。
这个创意,源自曹荣安日常做的环保工作。他说,报纸看过以后就废弃了,但这段历史大家不能忘。他收集了这些被人废弃的报纸,还有一批淘汰不用的信封,废物利用,将报纸上的相关新闻剪下贴到信封上,再在先前信封的落款文字上覆盖装饰,里面装上致抗疫英雄的一封信,抗疫纪念封完成,既节省资源,又有意义,将是不说话的历史。
“我是一个捡垃圾的人”
多年来,曹荣安把“凡是我看到的东西,一切都可以循环利用;凡是我认为值得的事,我都会尽力去做”作为人生信条。平日外出,他会习惯性地关注垃圾桶,看是否有可回收的物品,他自称是“捡垃圾的人”。
用包装盒放徽章,废弃的亚克力板做环保展示牌,铅笔头卷纸加长后继续使用……在“金华雷锋事迹馆”内,到处都是曹荣安的环保作品。馆内摆放着的几十张桌椅也是学校淘汰的,而旁边一张长桌,是曹荣安用别人不要的门板一分为二做成的。
馆内还有一些“命钱家都要”“使用纸制品,就是在消耗森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这些都是曹荣安用捡来的废弃物品亲手做的教具。
这些年,曹荣安在身体力行做着环保工作。从1982年投身环保事业,到2001年创立“金华绿色之友”,再到2010年创办“金华雷锋事迹馆”,他将学雷锋和低碳环保完美结合,用他的话说,就是用雷锋的“平凡”“坚持”精神广为传播绿色环保的种子。
每年3月份,曹荣安坚持参加植树,10多年前为保护母亲河去捞水葫芦,发起保护水资源的活动,他还会到广场清理垃圾、捡烟头。每年的环保节日,他都会带着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讲座、展览、参观垃圾填埋场、环保创意画比赛等专题活动,截至目前,已宣讲1500余场。
环保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
2010年,曹荣安应邀去日本参加“亚洲儿童联合营活动”。其间,他展示了自制的环保图片,发表环保演讲,呼吁大家当“和平友好、绿色环保”的使者。11岁的朝鲜小朋友朴志龙当时还在感言中写道:“中国爷爷讲得真好,我要用行动去参与环保。”
在曹荣安看来,环保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他身边的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参与环保事业。记者去采访时,工作人员郭女士用陶瓷杯给记者倒水。她说,一次性杯子不利于环境保护,他们从来不用。整理简报时,她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些被裁剪过的A4纸,这些纸虽然上面都有字,但她说将边上空白的部分剪下,再一一粘贴,又是一张可利用的白纸……
到“雷锋事迹馆”工作前,郭女士从没想过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到低碳、环保,出门前,她会让电脑处在待机状态,插座从不去拔,自来水随便开。到馆里工作后,她的生活习惯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洗菜、洗衣服的水留着冲厕所,出门前把电脑关掉,把充电线和插座都拔掉。“曹老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旁边那位严大姐,已经有好多年都坚持提篮买菜了。”郭女士说。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垃圾,从自己做起,就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曹荣安说,投身环保事业这么多年,让他欣慰的是现在参与环保的人越来越多,对环保理念也越来越认可。以前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得自己去跑,现在开展活动,很多人主动上门联系他,这是一个好现象。
记者临走前,曹荣安拿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2007年创作的一幅画,上面画着一张抽象的人脸,耳朵希望能听到鸟儿的歌唱,眼睛希望能看到一片绿色,鼻子希望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嘴希望能喝到洁净的水……“这是愿景,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曹荣安说。
审核主任:金英勤 刘炳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