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2838403369@qq.com
首页 > 公益 > 正文

抗“疫”中 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

2020-03-10 06:24:46   光明网   

测体温、登信息、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定时消杀、配送生活必需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佩戴红袖章,身穿红马甲,穿梭在疫情防控的各个角落。

他们有的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有的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有无法回乡的旅人、也有异国求学的留学生。在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

从“30后”到“00后”的志愿战线

在南京市建邺区沿河三村,已经80多岁高龄的网格党支部书记邵瑞云每天仍然为着疫情忙前忙后。志愿者陈薇薇介绍,邵老在忙完自己的片区后,还会带人帮助其他网格支部站岗,“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也很受鼓舞。”

在抗“疫”志愿服务中,类似的银白色身影并不少见。1949年出生的老军医黄兆海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协助物业登记小区出入人员相关信息;66岁的湛春兰在疫情期间志愿入党,连续十几天从早上9点忙到夜里12点;60后的汤德珍委托儿子从国外运回口罩和温度计,无偿捐赠……尽管年岁不饶人,但老将们依然充满激情,力所能及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作为抗“疫”的中坚力量,70后、80后的身影在志愿队伍中随处可见。

雨花经济开发区天保社区留守老人较多,针对这一情况,80后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潘淑芳带着志愿者坚持每天走访,送物资的同时也为老人们进行心理辅导。潘淑芳介绍,村里有一户老人是盲人,女儿年前去武汉婆家过节了,由于疫情没法回宁。“于是我们就担任起老人的‘亲人’,不仅照顾老人的一日三餐,还给他做家务、理发,陪他聊天。”

在抗“疫”一线的志愿服务中,同样活跃着年轻的90后、00后群体。家住溧水区富滨社区的孙迪是一位00后大学生,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她便主动报名成为了志愿者,每天在设卡点帮忙摸排登记、巡查、劝返……“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刚出生,那时是叔叔阿姨保护我。现在我长大了,该轮到我保护大家了。”孙迪说道。

来自他乡异国的志愿力量

在南京,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都来自武汉。

“您好,请测量一下体温。谢谢您的配合!”2月21日,在南京市秦淮区的一家“爱心宾馆”里,5名解除医学观察的武汉客人“变身”防疫志愿者。

27岁的武汉小伙吴松维介绍,由于疫情,来南京旅游的他在解除14天医学观察后,仍然回不了武汉,一直住在秦淮区安排的“爱心宾馆”里。“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们感受到了南京人民的包容和热情。南京对我们这么关爱,我们都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吴松维说。

2月16日,吴松维与4名武汉老乡一起,向秦淮区防疫指挥部递交了《申请书》,经过防疫部门的审核批准与岗前培训后,他们正式成为了防控志愿者。如今,他们在小区、爱心宾馆等地,协助工作人员进行进出人员信息登记、定时消杀、发放一日三餐等工作。

而在南京栖霞区马群街道蛇盘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中,也有一位格外引人关注的特殊志愿者,他是来自尼日利亚的小伙儿欧莱德。今年24岁的欧莱德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大四留学生。疫情爆发后,他每天都在关注抗疫情况,当看到小区发布“志愿者召集令”时,他主动找上工作人员报名,“因为我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然后我很喜欢中国,我看到这个情况我也想帮忙。”

疫情发生后,家人一度很担心他,“我妈妈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还好吗?怎么样了?”欧莱德说,因为自己学的是医药类专业,所以他一直劝家人不用担心,只要做好防护工作,病毒并不可怕。

一根热线传暖意

“您好!我是今天的值班心理咨询师,针对您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南京,有这样一批心理援助志愿者,他们在疫情爆发后一直坚守岗位,通过热线、网络等方式,为每一位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缓解人们心中的紧张与焦虑。

从除夕夜至今,宁师傅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热线志愿者一直在为需要帮助的人答疑解惑。

王宁梅是宁师傅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热线的一名志愿者,她在这个岗位上服务快10年了。今年大年三十原不需要她值班,但由于事先排班的志愿者身体不太舒服,为确保放假期间热线不间断,王宁梅特意和家人早早吃过饭,来到电话间,为大家提供服务。

1月30日,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一封信,提醒大家积极不消极,停课不停学,有问题可以随时拨打“陶老师”热线。“陶老师”工作站服务部主任杨璐介绍,疫情期间,“陶老师”工作站进一步加大热线咨询工作力度,总站4部话线和1个QQ咨询号码同时24小时不间歇式开放,12个区级分站的志愿者在假期提前到岗,每天9:00至17:00开放热线咨询。“除了服务中小学生外,我们还针对大学生群体,编发相关心理知识发送给他们;针对学生家长,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推文。”

为增强大家的战“疫”信心,南京市江宁区心理学会也打出系列组合拳。发出《抗疫心理援助倡议书》;发布《增强心理免疫能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推文;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江宁市民心理健康影响的评估(SRQ-20)”工作……除此之外,学会还开通了“心理热线”,为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急性应激等心理问题的相关人士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青岛志愿者张承旭在“雷神山”的六天六夜
下一篇:抗疫爱心公益片《口罩》影视连续剧在美国举办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