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团员们,请到社区(村)报到!”连日来,华东师范大学团员青年们热情响应号召,积极参与战“疫”工作,主动向社区和村庄报到,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用爱书写志愿青春。
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车场,满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爱心物资的货车缓缓驶来,一群来自院区各岗位的志愿者们自发排好队,接力搬运物资。很快,队伍里一名面生的年轻小伙引起了注意,他不是医院职工,但专挑重的抬,尽挑重的搬。他是陈天奇,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武汉人。他的父亲是中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医生,疫情发生后在医院负责消杀任务。看着父亲带着一群年轻的战士,每天背着25公斤的消杀喷洒壶,放假在家的陈天奇也坐不住了。“不能上一线救人,那就尽我所能做一些有帮助的事。”陈天奇随即加入院区志愿者突击队,只要救援物资一到,便第一时间去“抢活”。他知道,虽然队里有225名志愿者,但大多数都是院区里的医生、护士,“我多干一点,就能为他们省出更多救人和休息的时间。比起一线的医务人员,我做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我是个武汉人,我是在医生家庭成大的孩子。”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蒋征说。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名共青团员,他加入到了家乡杭州市淳安县基层防疫志愿者队伍,主要任务是确保过路车辆配合卡口工作人员进行测量体温、登记车辆信息等工作,一站就是一天,蒋征连说自己不辛苦,“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将自己的安全置于未知的危险中,他们是最伟大的一群人,也是最可爱的一群人。”
姣勒杜斯,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6级特殊教育专业的一名本科生,现在也是新疆塔城市战疫“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名志愿者。为了更好地了解一线防疫工作情况,她主动采访塔城地区额敏县额玛勒郭楞蒙古民族乡喀拉尕什库热东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巴图加浦。这段特殊时期,书记比较忙,等他回到值班室的时候,已是凌晨一点。姣勒杜斯还给村民们宣传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讲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
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穿上厚厚的外套,戴好口罩,做好防护,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到达居家疫情观察人员家门口,在风中坐上六个小时……这就是大夏书院2018级哲学系本科生吴宇昕在家乡浙江义乌市一天的防疫志愿工作。虽然任务很枯燥,但路过的居民和巡逻人员的问候、送餐时其他志愿者的关心,使他倍感温暖。“我只是做了一些很小的事情,相信只要人们团结起来,一定可以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设计学院的李朗同学,家乡在河北保定市,得知社区需要大量志愿者支持防疫工作,他主动加入所在小区的防疫工作。作为曾在非典时期被保护的“95后”,李朗说,“这次要换我们去守卫家园了!”
“很荣幸,能和母亲一同战疫!”孟宪承书院2017级化学师范专业的蒋兴渊家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他的母亲是一名医护人员。在这场战“疫”中,蒋兴渊的母亲放弃休假,上岗待命。他也申请成为一名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主要负责每天为所分配的居民楼喷洒消毒水,每次喷洒两个单元10层楼。“虽不能和母亲一起上‘战场’,但我在社区为母亲助力。”
家在安徽省阜阳市的杜书豪,是经管书院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的预备党员。由于阜阳市疫情较为严重,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加入当地防疫志愿者队伍,负责在菜市场入口测量进入人员的体温以及检查进入人员是否携带出入证,是否佩戴口罩。“我也害怕遇到感染的人,在社会需要的时候,青年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我的家乡时温州泰顺县包垟乡,是这次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家乡三面环水,除了水路以外还有三个道路出口。出口众多,人手短缺,我报名参加把守隧道出口的志愿活动。”数据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包文智说,每晚18点到次日早晨6点,他与其他5位村民一起把守隧道口12小时。南方的冬天较为湿冷,卡口设施十分简陋,半开放的帐篷里仅有两张小床,两床薄被,6名志愿者分批次进帐篷取暖轮休。
这些志愿者只是华东师大人战“疫”在一线中的一小部分,越来越多青年加入到战“疫”志愿队伍中。华师大校团委发布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在做好科学防护前提下,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华东师大志愿服务实际情况,对社区防疫、宣传服务、教育辅导、心理咨询、信息统计等五种类型志愿服务,开展防疫志愿服务的认证工作。志愿者根据所在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专业优势,推行“专业志愿服务”,切实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作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