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种的油菜,应该都开花了吧?”“我们班负责的绿地里的花花草草现在怎么样了?”……受疫情影响,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至今还没有回到学校,但是不少学生已经在牵挂自己管理的草坪、绿地和农作物了。
浙农林大从1958年建校开始,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课程的形式也开始转变,转为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等劳动方式。为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传统,从2015年开始,学校在鼓励学生参加常规劳动的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卫生清洁等各种劳动的同时,还组织同学参与挖番薯、割水稻、收大豆、玉米,播种土豆、油菜等劳动。
在推进新农科的建设过程中,涉农高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高精尖的技术,更需要了解耕种节气、农作技能,培养对农业情怀。为此,学校专门在校园里开辟了面积达百亩的学生农作园,并将相关土地分配给大一、大二农学类专业班级,鼓励这些班级的学生在菜地里种瓜种菜,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菜地、开展生产劳动。
如何经营管理好这块菜地,成为了每个班级共同关心的内容。有的班级按照学号组织同学除草、施肥、浇水,有的班级每周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到菜园劳动,有的班级把菜地里种植的蔬菜尝试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也有的班级组织同学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参与劳动,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团队意识,也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感恩自然的良好氛围。
“作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管好菜地种好菜,是每一位农学类学生的基本技能。”校学生处副处长朱军曾经长期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农作劳动。“通过几年的尝试,学生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农作物的了解,学会了一些劳作的基本技能。”
如今,每到农作园不少蔬菜成熟的时候,农学院的“种菜课”考试也开始了:近千名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平时上课的地点在菜园子里,期末考试地点也是在菜园里,由全体学生对各个班级的采菜地进行打分。俞丹锋是农学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干过农活,如今干起农活已经有模有样。“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从事基本的农业劳动其实也是我们的必修课,通过参加耕种不仅学到从事农耕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对农业感情,而且通过集体参加劳作,还能够提升整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中,浙农林大还连续多年实施学生暑期驻村劳动项目。学校与金华市各县区、杭州市临安区等地开展合作,利用暑假选派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学生,利用暑假前往农村开展劳动。每年暑假一开始,学校就会选派一批学生“进驻”到相关县市区的各个乡镇,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的大学生驻村劳动。
驻村劳动期间,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帮助村民设计庭院、深入茶园调研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状况、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与村干部开展五水共治、协助群众规划乡村旅游项目……通过与农民们同劳动、参与村务管理,深入调研农村情况、学习务农技术,他们在完成实践后要提交实践报告,最终可以获得两个创新学分。
如今,在浙农林大校园里,学生们各种劳动的平台越来越多,除了到农作园里种菜、暑假驻村劳动等,学校还将拥有3000多种植物、总面积将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学生义务管护,鼓励同学在课余时间参加绿地管护、给花木施肥、到食堂清洁、参与交通维护等各种劳动。到了秋天,大家还可以扛起锄头挖番薯,拿起镰刀割水稻,伸出双手拔萝卜…在劳动中共享收获的幸福,还可以根据参与绿地管护等劳动的时长,申请相应的思政实践学分。
“教育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一直以来,我们坚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校长应义斌十分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劳动,“鼓励学生到农作园劳动、驻村劳动、参与绿地养护等形式的劳动,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感恩社会、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成为推进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通讯员陈胜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