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闻延安电(副总编:张家南 张林报道)“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2025 年 6 月 24 日清晨,延安宝塔区第七中学八年级师生的歌声从大巴车中飞出,一场以 “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 为主题的南泥湾红色研学实践正式启程。此次活动紧扣习近平总书记 “学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的重要指示,让师生在行走中追寻革命足迹,在实践中感悟延安精神。
开营仪式 精神火炬传递






我要去南泥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这是属于延安少年的红色课堂!”
在学校操场举行的开营仪式上,樊小军主任主持,杨班副校长的动员讲话掷地有声。他强调:“作为延安儿女,我们更应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融入血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仪式现场,集团总校长贾猛为研学队伍授旗,当鲜红的旗帜在学生代表手中展开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庄严的国歌与“出发”的号令,师生们带着三个思考踏上旅程:
什么是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讲述了怎样的革命故事?经典歌曲《南泥湾》诞生于何时?
在学校操场举行的开营仪式上,樊小军主任主持,杨班副校长的动员讲话掷地有声。他强调:“作为延安儿女,我们更应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融入血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仪式现场,集团总校长贾猛为研学队伍授旗,当鲜红的旗帜在学生代表手中展开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庄严的国歌与“出发”的号令,师生们带着三个思考踏上旅程:
什么是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讲述了怎样的革命故事?经典歌曲《南泥湾》诞生于何时?

行走的课堂
解码南泥湾的精神密码

解码南泥湾的精神密码

01.党徽广场:
信仰与山河同辉

在庄严肃穆的党徽广场,巨型党徽在阳光下闪耀。“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前行的灯塔。”带队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肃然起敬。当镜头定格下师生与党徽的合影时,对祖国的热爱与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在此刻交融。
02.大生产纪念馆:
触摸“自力更生”的年轮
触摸“自力更生”的年轮

“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战场。” 走进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生锈的农具、复原的窑洞场景,无声诉说着 1941 年 359 旅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壮举。同学们驻足在 “开垦万亩荒地” 的沙盘前,惊叹于战士们用双手将荒野变良田的奇迹,真切理解了 “艰苦奋斗” 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03.359 旅军事体验:
沉浸式感悟铁血担当
沉浸式感悟铁血担当

在 359 旅军事体验营,“穿越封锁线”“战地急救”“实弹迫击炮训练”“枪支拆卸训练”“打靶训练” 等项目让同学们化身 “小战士”。在训练时紧张专注的神情,无不展现着对革命先辈的致敬。
在炮兵学院体验区,当了解到当年战士们用自制武器抵御外敌时,有同学感慨:“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热血和智慧换来的。” 触摸着复刻的土制炮弹模型,同学们更深刻理解了 “自力更生” 背后的坚韧与智慧。
在炮兵学院体验区,当了解到当年战士们用自制武器抵御外敌时,有同学感慨:“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热血和智慧换来的。” 触摸着复刻的土制炮弹模型,同学们更深刻理解了 “自力更生” 背后的坚韧与智慧。
04.团建拓展:
青春与传统的共鸣
青春与传统的共鸣

在团建活动中,同学们“团结互助合作训练”“错误重启挑战”“拍手拍肩破冰游戏” 等项目,让团队精神在欢声笑语中凝聚。“虽然动作生涩,但每一次敲击都像在和历史对话。” 一位同学擦着汗笑道。
研学实践 | 循着“诚勤”的指引,我们来到了南泥湾...
研学实践 | 循着“诚勤”的指引,我们来到了南泥湾...
05.党徽前入团仪式:
信仰的庄严传承
信仰的庄严传承

在党徽广场前,李宝军副主任主持入团仪式,杨班副校长宣读新团员名单并总结:“在南泥湾的党徽下宣誓,意味着你们将接过革命先辈的接力棒,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当新团员佩戴团徽、举起右手宣誓时,身后的巨型党徽与胸前的团徽交相辉映,为这场仪式赋予了非凡的历史意义。
研学回响
从认知到践行的跨越
从认知到践行的跨越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南泥湾,现在才明白‘自力更生’是饿肚子时仍不放弃的倔强。” 返程路上,有同学在写下研学感悟。
南泥湾精神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创业精神;
1941 年,359 旅在此开展大生产运动,将 “烂泥湾” 变成 “好江南”;歌曲《南泥湾》创作于 1943 年,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 ——更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完成了从认知到传承的升华。
大巴车上,各班自发组织分享会;回校后,晚点名时间成为感悟交流的 “第二课堂”。正如杨班校长在结营时所说:“研学的意义,是让延安精神走出课本,成为你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追逐梦想时的动力。” 当大巴车驶离南泥湾,同学们回望那片热土,眼中闪烁的光芒已悄然告诉我们:红色江山,后继有我!
南泥湾精神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创业精神;
1941 年,359 旅在此开展大生产运动,将 “烂泥湾” 变成 “好江南”;歌曲《南泥湾》创作于 1943 年,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 ——更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完成了从认知到传承的升华。
大巴车上,各班自发组织分享会;回校后,晚点名时间成为感悟交流的 “第二课堂”。正如杨班校长在结营时所说:“研学的意义,是让延安精神走出课本,成为你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追逐梦想时的动力。” 当大巴车驶离南泥湾,同学们回望那片热土,眼中闪烁的光芒已悄然告诉我们:红色江山,后继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