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2838403369@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浙江杭州萧山衙前镇第二小学借“耕读文化”开展新劳动教育

2020-11-11 05:17:44   光明网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在一些学校中也有被淡化的倾向。而浙江省劳动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也是最早把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正式纳入学校课程表的省份。在2019年9月到10月,浙江省就曾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调研。调研发现,浙江省的学校和教师普遍认同并理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学校普遍重视劳动教育。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第二小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学校结合当地的农耕文化,积极探索建构“耕读文化”视野下的新劳动教育模式。

      一所农村小学该如何让劳动教育生根开花?

      在萧山衙前镇,不少古宅的匾额和农家的堂屋门口,都能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当地群众深受“耕读文化”中“经世致用、义利双行”价值观的影响。2014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衙前二小有了一个占地近3400平米的百草园生态课堂劳动实践基地,为学校探索建构新劳动教育模式提供了条件。
 

衙前二小首先因地制宜,整体营建“新耕读”教育有形的物态文化。包括对校园整体形象及风格的耕读文化定位,为师生塑造立体的、持久的成长环境与教学氛围。结合学校的农耕特色,创建设立了“四耕”课程,分为耕读、耕种、耕艺、耕织四个部分,分别从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艺术创作、手工技巧等方面,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衙前二小还特别注意将课程与综合实践对接: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此外,学校还注意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关联起来,融合各科资源,拓展课程内涵,将新劳动教育渗透其中。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拓宽实施渠道,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衙前二小还开展创意“耕读”实践体验活动:在“画笔和镜头下的研学之旅”中看古宅、听古训、玩农具,体验“耕读”生活,发现优秀家风,这样的活动课程传承了“耕读传家”中“造福桑梓”的精神,体现了新“耕读教育”注重社会责任培养的特点。

      劳动教育想要深扎根那就必须把根系沉下去、伸下去,下接地气,沉稳生发,离不开师生双方的相向而行。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劳动中有了创新。例如学校围绕“小麦”开展了系列主题实践研究。活动前组织学生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及衍生品,并带领学生见证小麦种子发芽、出苗、拔节、抽穗、成熟的全过程,最后在劳技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收割、打麦,尽享丰收之乐。期间孩子们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诵读赏析和麦子有关的文学作品及相关书法作品;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麦工艺品制作和麦子主题画;在食堂阿姨的帮助下进行面点制作。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形态也有了良好的面貌。正是在劳动教育的教学相长中,老师们才能更加静心回归课堂,更能以劳模精神和老黄牛精神来召唤自己的理想信念,促进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年度考核呈现了可喜的逐年上升态势,年度考核从17年的接近谷底到19年的走上高位,实现完美逆袭。

      如今,衙前二小已经完成了1个远程同步课堂,6个常态化云录播教室, 4个“智慧教室”和36套希沃系统的功能建设。与此同时,学校正在积极争取智慧农场建设,校园及百草园的每一种植株都将拥有自己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得到它们的许多信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王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祁东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载誉归来
下一篇:北京市教委调研组在青海玉树调研教育援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