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1057802431@qq.com
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2020-09-30 05:08:58   光明网   点击

2020年,“空中课堂”无疑是一个热词。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上海教育工作者精心打造的“空中课堂”,让“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成为现实,让150余万中小学生获益良多。

  当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空中课堂”依然独具魅力。9月2日,上海中小学生均已返校学习的情况下,“空中课堂”秋季课程在东方有线和百视通IPTV的电视大屏端,每天仍然保持20万人左右的收视。

  记者了解到,本学期,上海“空中课堂”拟录制5500多节课,共有3400多位市、区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投入其中,参与信息技术、后勤保障等工作的人员更是不计其数。上海精心打造的“空中课堂”背后,是无数教育人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和奋力拼搏。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与时间赛跑、与观念碰撞、与惯性脱钩,用师爱与担当生动诠释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与时间赛跑,用爱与责任铸就“金课”

  面对疫情大考,教育人勇担使命、冲锋在前。

  疫情爆发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上海市教委早在1月23日,就已开始筹划“空中课堂”的上海方案,有序开展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在线教育,总计约41个学科段。

  在2020年上海教师节主题活动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在现场分享了今年3月2日上海“空中课堂”开播第一天的情景。那一天,上海中小学校143万名学生,居家开始了集中时段大规模全日制、全学段的“空中课堂”在线教学。

  让她感动的是,2月4日晚上22点10分,从电话联系第一位老师起,短短几个小时内,41个学段学科,参与“空中课堂”视频课建设的“梦之队”全部集结完毕。他们主要由市、区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组成,大部分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成员、国家级、市级教学比赛获奖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方耀华感言:“组建团队时,老师们一听就知道这件事情不好做,但一想到疫情期间学生和一线老师们的困难,他们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同一学段、同一课表、同一授课老师”,按照这一原则,上海市中小学生自今年3月2日起,以电视为主、网络为辅的形式,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学习。每位授课教师及其团队至少负责一个单元的教学成套资源,包括授课视频、习题作业等,涵盖上海市中小学所有课程,包括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每周380节课。

  制作如此大规模的视频课,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形式新、疫情严等多重考验。但面对重任,老师们迎难而上。商店停业、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他们却迈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城市里留下一个个坚毅的身影。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王爽英,是市学科中心组成员之一。她所在的黄浦区承担了九年级半个学期的课程拍摄任务,其中包括难度很大的九年级总复习课的录制。就在“空中课堂”开拍前不久,她不慎摔倒造成脚踝粉碎性骨折。经历了一次大手术的她并没有推辞。在备课、磨课、审课的过程中,王爽英只能坐着,把手术后的那只脚抬起放置在凳子上,这样的姿势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脚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她却笑着说:“工作就是强力止痛片,一工作疼痛也感觉不到了!”

  今年6月底,上海市金山区蒙山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李益超、姜姚伟接到录制第二轮“空中课堂”的重任。让这两位年轻教师感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学科资深专家陈爱平教授、上海市特级教师吴永玲和金山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陆春娟热情承担起专业指导工作。专家们放弃暑假休息,冒着38多度高温,从市区赶火车到金山进行现场磨课。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疫情期间,每一个平凡又不凡的老师与时间赛跑,用爱与责任铸就一节节高质量的优质视频课。不能坐公共交通,有些教研员就主动请缨自己开车跨区接送老师前去现场录课。商店不开门,老师们买不到实验材料就自己设计制作。白天去拍摄点拍课,晚上回家熬夜撰写教案、开展“云”上研讨,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已成为常态。每个人的微信、视频电话、邮箱几乎24小时不停。

  无数上海教师的默默付出,为学生们“成长不延时”提供了坚强保障,用行动诠释了上海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与温度。

  精益求精,20分钟背后的磅礴力量

  “空中课堂”每堂课约20分钟,课之间休息间隔约20分钟,升旗、班会、广播体操等“一个都不能少”,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既是模拟真实的校园学习氛围,又可以推动学生居家学习时加强锻炼,保护视力,增强体质。

  把原来40分钟的课程变成约20分钟,知识点需要重新切割,教学流程需要重新组织,活动环节需要重新设计,这其中凝聚了教师们的智慧心血和磅礴力量。

  “为全上海的孩子们录课,做全上海孩子们的老师,这绝对是一个全新又充满挑战的大工程。”上海市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教师冯欢笑接到电话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空中课堂”的录制任务。她承担的是数学学科五年级(下)第四单元10节视频课的录制工作。2月8日,正值元宵佳节,她和学校数学组的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手教师在学校里“团圆”,共同研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直到天黑才结束这次备课活动。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有别于平时的课堂,“空中课堂”面对的是全上海的孩子,对知识描述要绝对清晰准确、教学环节绝对有效科学,说的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要绝对规范精准。一节2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要经过备课、磨课、修改、审核等十几个环节。

  青浦区崧泽学校的李慧慧老师参加了初中语文“空中课堂”团队。她的第一份讲稿任务是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的撰写,距离初稿提交日期只有10天。从初稿的15000字,到第二稿的8000字,再到定稿的6000字,这背后不仅仅是字数的删减,更是解读文本、架构问题链、设计教学任务、打磨教案文字的一次次思考和历练。这中间浓缩了她和跨区教研员的几十次的微信电话往来,浓缩着市教研员字斟句酌的倾囊相授,也浓缩了她日夜伏案的孜孜不倦。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和李慧慧一样,每名录课教师都面临诸多困难:第一次编写全市统一的教学进度、第一次设计视频课的教学结构、第一次面对镜头执教没有学生在现场互动课、第一次面对数十万双眼睛关注的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开课……

  然而,每名录课教师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除了课程制作团队,同时组成课程内容审核团队,由64位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学专家组成;市电化教育馆组建课程制作技术审核团队。上海还专门建立了“9752”课程供给和审核机制,播出前9天,各区完成制作、初审并上传课程视频;播出前7天,完成视频技术审核、内容审核和修改定稿;播出前5天,电视台抽查反馈;播出前2天,针对可能出现急需修改课程的情况,建立区级、学科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赋能教育

  本学期,上海将录制5500余节优质在线教育视频课,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150余万学生,内容涵盖中小学所有基础型课程,实现信息化时代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线教学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中小学在线教学,还是第一次。“空中课堂”主要为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上海市教委提供“托底”方案并鼓励区校彰显特色。全市16个区均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育方案,全市近1600家中小学校,也都分别按照“一校一策”的要求制定了个性化的在线教育方案。

  打造“空中课堂”,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上海市教委从2月15日起,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课程》5天5讲的通识性在线专题培训,让老师们获益匪浅。很多教师发现,疫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

  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三(9)班的语文老师贾臻、数英老师丁杰冲、英语老师崔静三人年龄总和超过150岁。面对疫情,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技术盲”,于是他们成立技术攻坚小队,一个叫“9班老骥”的微信群应运而生。

  他们派出最年轻的贾臻率先“学艺”,然后三人在微信群里研究哪个平台适合操作、网卡了怎么办、课讲了一半不能分享屏幕了怎么办……每天晚饭后,老骥们开始切磋网课技艺,每晚语数英三门课轮着模拟。3月2日中小学“空中课堂”正式开播,老骥们由模拟操练转为正式上岗:他们互相听课,记录发现的问题,晚上继续云端研讨。为了更好地提升在线教育实效,崔静老师学习使用“问卷星”系统出题,解决了英语客观题难以批改的问题。丁杰冲老师学习使用摄像头,用家里的墙壁做黑板,进行网上直播授课。寒假伊始,丁老师远赴澳大利亚探亲,恰逢疫情,一度被困在当地不能回来。尽管如此,他从未缺席网课。当从澳洲返回上海时,别人的箱子装满口罩、维生素,他的箱子里有半箱的试卷手写详解稿。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松江区承担高中化学视频课录制工作的是三位特级兼正高级教师组成的“豪华阵容”:上海市松江二中徐建春、余方喜以及上海市松江一中王灿。对于平均年龄已经58岁的他们来说,开始阶段技术层面的要求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特级教师们通过松江区教育学院席云芳老师组织的多次微信讨论、视频会议、在线培训,逐步解决技术难题。王灿深有感触地说:“微课的录制和剪辑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事物,倒逼着我重新学习和应用,我在‘输出’教学智慧的同时也‘输入’了许多新知识,我和学生都在疫情中得到了成长。”

  教学交互难以实现怎么办?老师们绞尽脑汁,设计情境、设置任务、设计游戏、提供资源……技术要求高,怎么办?老师们用尽十八般武艺自己学,双机位拍摄、绿幕抠像、画中画、慢放、弹窗等技术被一一解锁。连最需要场地设备的体育、劳动技术等学科都在“空中课堂”大放异彩。

  从学校操场转至“空中课堂”,面对“线上教学+家庭场景”的情境,如何在居家小空间里设计体育活动?上海市高中体育中心组组长、松江区教育学院中学体育教研员俞峰、松江区教育学院信息部谭金荣主任携手民乐学校教师曹韫藉、陆佳丽想出了金点子。他们利用家里的桌子、椅子、墙等进行教学设计,还利用毛巾、袜子、软垫等进行体能练习,从安全性、科学性、有效性等角度出发,设计针对性的科学锻炼方式。

  凝心聚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线教学视频资源建设中心团队、教研员指导团队、授课教师团队、专家审核团队、信息技术保障团队……各方力量都在为“空中课堂”课程的教学高品质、技术高水平保驾护航。

  “2分52秒有说话声、14分36秒有警报声需要处理”“老师拍的视频素材不清晰,需要来补录”“衣服上有LOGO需要模糊处理”“第一节课已经修改好了,导出来马上传给你” ……凌晨三点,嘉定区“空中课堂”录课群里还在紧张沟通着,修改好的片子传给审核人时已是早上五点。嘉定区教育新闻中心负责录课和后期剪辑的蔡逸鸥老师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办公室的躺椅上沉沉睡去,两小时后他又将开始新的录课任务。

  李文峰老师作为市小学体育学科中心组指导成员,也是嘉定区录课团队的主心骨,每天按照课程录制要求联系协调拍摄进度、沟通处理各类应急问题。在高强度的录课期间,他编制完成教学进度表288份、单元教学设计288份、执教教师与指导团队信息汇总表272份,拍摄安排表16份、上传数据表288份、审课反馈表516份、片头、片尾制作表288份。

  每一个党支部,都是一个战斗堡垒。在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党支部书记徐扬看来,他们要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建设部、应用实践部、行政管理部三大部门形成合力,以疫情考验为契机,以课程质量为根本,以“双重审核”为重点,为打造具优质视频课程提供坚实保障。截至6月9日,中心已完成329节高中英语及化学课的录制工作,所有课程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赢得好评。

  长宁区教育学院的柏方飞老师是该区课程的录制工作具体技术支持的骨干力量。从学校拍摄设备的考量到拍摄场景的选择,从拍摄方法和流程的制定到为拍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讲解,从后期制作人员的招募到剪辑修改工作流程的拟定,从与各学科联络人的积极协作到与市电教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从现场拍摄的技术指导到具体某一课程的后期剪辑……事无巨细,他感慨:“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所面临的一次最为严峻的挑战。”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选择迎难而上。当时的工作状态不是“996”,就是“007”,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一周七天不停歇。柏方飞白天奔波于各拍摄场地,为各学校摄制老师进行答疑解惑,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分享拍摄经验;晚上,他抓紧时间安排后期制作,与后期剪辑团队交流具体事宜,同时与学科联络人密切沟通,制订成片的内部审核和修改流程,做好审核教师与后期团队之间的桥梁,为保证上传成片的质量倾尽全力。

  屏幕上是一个人上课,屏幕下是一个团队集体攻坚。风华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的顾馨霞是一名青年教师,在录课前有些焦虑和不安,同组的沈鸿雯老师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背后有20个战友”,随后沈老师迅速联系体育组其他老师,组建了课本研究组、动作指导组、语言审核组,从教材的分析、到动作的学练、语言的规范都有了保障,让顾馨霞心里有了底。

上海中小学数千节优质视频课是怎么“炼”成的

  从3月2日中小学在线教育开启之日起,上海市宝山教育学院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赵永青每天都会撰写一篇“云上寄语”,直到5月18日班上学生们的返校复学后收笔。方舱医院、战疫故事等,都成为她笔下的生动素材。她说,这3个多月的“云上寄语”,是自己35年教育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章节。“2020年,中国人民用战胜疫情的英雄壮举,写就了一本了不起的‘教科书’。每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都应该用好这本优秀的‘教科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 洪卫林 沈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同升国旗 同唱国歌” ——致敬我最亲爱的祖国
下一篇:上海闵行区:“小讲解员”带市民重温身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