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进无止境·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暨企业精神高峰论坛”在平安金融中心举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长李子彬,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管清友,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与中国平安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坐道特区企业精神,探寻再度刷新深圳奇迹的基因密码。
创新与包容,是深圳和深圳企业精神的核心
李子彬回忆,从1995年开始,深圳市政府便审时度势、进行产业升级,将科技创新定位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为“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并由一把手亲自抓。正是受益于深圳市长期坚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深圳成长出华为、腾讯、大疆无人机、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跨国集团,并培育出“改革、开放、创新、包容”“敢闯敢试、改革先行、开放窗口、勇于创新、包容共享”等城市文化精神。
结合李子彬总结的深圳特区精神,平安集团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提出,平安的企业精神与深圳特区精神一脉相承。“与深圳的创新与包容相对应,平安的企业精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二是‘来了就是平安人’简单包容的人才文化。目前科技和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平安。”
深圳企业应加强“后发创新优势”
当前,外部形势叠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透过现象看本质,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提出,挑战背后更深刻的问题是“中国过去40余年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失去,而独到性优势尚缺”。周其仁表示,当下,中国经济的上方悬有坚硬的天花板,即发达国家独到性的创新优势,这是中国和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追赶和突破的。针对这一新形势,周其仁提出应该重新定义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今天和未来,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更应提升科技创新的‘独到性’,加强后发创新优势,从大量“看到了造”转变为“想到了造”,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大学、国家研究所和产业市场打成一片。”
粤港澳大湾区是未来中国发展重要的发动机
今年5月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模式被多次提及。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深化市场、推进“双循环”的重要市场载体,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的发动机。
管清友进一步分析,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等软实力,还是港口、机场吞吐量等硬件设施,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都具备明显优势。但放眼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均GDP、创新能力等反映长远竞争力的维度上,与其他三大湾区还存有很大差距。“粤港澳大湾区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来实现后发式创新突围。而‘新基建’极可能成为中国版的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悉,本次论坛由高端企业家社群平台正和岛联合中信出版集团、中国平安集团主办。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