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赋有灵性的奇才大画家,一个怀有博大胸襟的艺术名家,一个挚爱绘画艺术而百折不挠的三秦倔犟硬汉。
著名画家李福堂,奇才有奇事,经历重重磨难的他,成就了如今卓尔不群的辉煌事业。
有人这样形容李福堂:他以山水画的旷古悠远、雄浑野逸自成一格,更以工笔虎的神驭于形享誉画坛,而最让他与人不同的是他创造了缘于中国画却别于中国画的“棉絮画”。他从早年创作黑板报宣传画,到用中国画形式进行绘画创作,及至进入对笔墨表现的深究,同时完全摒弃传统方式创造棉絮画,李福堂的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创新过程。而令人叹慕的是,他在山水、花鸟、走兽各领域及开辟新画种超乎常人的深厚造诣。在中国画绘画本体上行走如此宽博,却又能彰显出传统笔墨功力与韵致,可为难能可贵。可以想见,若不是天赋异禀,或几十年的潜沉磨炼,是难有今天在绘画艺术上的大成。
李福堂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他自己归功于凤翔这块承载着中国数百年历史的土地,归功于产生在凤翔及其周边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周秦文化,归功于这块热土上俯拾皆是的民间艺术,归功于他的朋友和师长的培养提携。然而,这些只是他成为大师的基础。大师不是从泥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无论这方水土有多么丰美,都不可能直接生长出人民认可的大师。只有那些愿意为自己认定的事业流血流汗,勇于付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大师。而李福堂对艺术锲而不舍地追求,对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对艺术坚持不懈地钻研精神,才是他成为大师的主要条件。
作为画家,李福堂是成功的。2023年9月28日,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棉絮画书画研究会会长李福堂从艺六十年国画作品全国巡展在西安陕西省图书馆隆重举行,共展出李福堂86幅国画作品,包括虎、鹰、山水、花鸟等,从不同方面展示出李福堂几十年从艺取得的艺术成就。展品构图严谨,笔力精细,浑然天成,匠心独具,颇有气韵与妙趣。苏陕东西部合作发展促进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浩春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剪彩。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王西京、陕西省军区原司令员姚天福少将、武警特警学院原院长李保全少将、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党委书记吕俊涛、陕西人民书画院院长卫双良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学者、书画家、企业家等200多人出席开幕式。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王西京、西安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原副主席商子雍等分别致辞。王西京主席在讲话中道: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这个画展的开幕式,大家也知道福堂先生是我们陕西一位资深的老艺术家,六十年的笔耕不辍。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的水土也养一方的艺术家。福堂先生出生在凤翔,这是一块儿风水宝地,宝鸡出了很多的艺术家,今天就在座的李玉田、罗宁都是宝鸡出来的。
福堂先生还从事过一段时间的舞台美术工作,这将对他后来的创作都有非常好的这样的一个积淀。我看他的这个作品,因为我这是第一次看福堂先生的作品,因为他长期在北京,偶然可能看到一两幅作品,但是这么多的作品集中起来看这还是第一次。我在北京那么多年还没有发现过我们陕西宝鸡还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还在艺术方面取得这样的成就,我想说他对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是一种传承。受插花开的这种影响,他的这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这种创新的精神,包括笔墨精神,都很好的传承了长安的优良传统。第二个就是聚学精神,这位老先生一看就是那种非常踏实,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这么一位艺术家。大家看到的这个虎,大家也知道老虎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传统题材,在全国不乏也很多画虎的大家,我们陕西当年的蔡鹤汀先生也是画虎的高手,我看他从长安画派里边汲取了很多的营养,特别只有现代画虎的一些现实主义的手法,非常的生动,这是他学术上最高的至高点,我们陕西到目前为止,虎能画到这个程度上就李福堂先生。其他方面的水墨画、写意画、花鸟画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是就在这一点上就很不容易。
我们陕西是个文化资源大省,美术资源是众多优秀资源中的优势中的优势,所以这一方水土成就了一大批的艺术家,除了我们的大专院校,我们的专业团队,画院、美协,我们还有一大批活跃在这方土地上的业余的美术工作者,他们的艺术成就也不次于我们专业的艺术家,特别是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我一直在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的崛起,更主要的是文化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就包括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文化兴国,建立文化强国,建设我们现代文明的这样一个时代,那么艺术创作对于人们的智力,对人们的精神塑造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福堂先生这个画展是非常成功的。这个画展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从民间、从社会同样可以走来一些大家,陕西的文化的复兴,陕西美术的复兴要靠全社会,要靠所有的陕西专业的更多的是我们民间的美术家。所以我希望这个画展能对我们陕西各界,特别是画界业余的很多的作者带来很多的有益和启示,也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打造、塑造我们陕西当代文化的一个高峰,创造更多的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做出努力。
追寻着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家李福堂成长的坎坷历程,使我们对这位有理想、有抱负、有成就、有担当的陕西铁汉更加肃然起敬、更加钦佩不已……
突如其来的变故
四十年代初,李福堂出生在千山脚下凤翔县糜杆桥村。凤翔是周秦发祥地,也是遐迩闻名的文化古城。据《凤翔县志》记载:“唐王维、吴道子曾来凤翔开元寺、普门寺作画”,五代著名画家支仲元以工画人物出名,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留下许多艺术瑰宝。到了近代,凤翔县大沙凹村人梁伯载成为海内外著名的书法名家。周秦文化、苏轼文化、民间工艺文化,滋润着凤翔人的心灵。民间剪纸刺绣、彩绘泥塑、木版年画、草编制品等工艺美术品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李福堂就是在这些传统艺术浸泡中长大的。从12岁起,他受家乡圣地传统文化的濡染,骨子里就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正是家乡的传统文化土壤为他走上艺术之路,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为了生活,李福堂就和村子里的艺人们一起,走街串乡,卖老虎画、年画,艰难度日。因而他练就了一身传统艺术的童子功底,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雄心勃勃地挺进在奔向艺术的征程。李福堂的少年时代,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共和国成立后,他有幸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代小学生。那个时代,百废待兴,一切都在吐故纳新。他就是在这种新旧文化的碰撞中,在古庙改成的教室里,在老师和神像的共同督促下读完了小学。升入中学之后,在不断的“勤工俭学”活动中,磨炼着意志,拓展着视野,积累着学识,追求着自己的爱好。为了减轻父亲身上的担子,减轻家庭生活的压力,十六岁的他便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了工作。
六十年代初李福堂进入凤翔县剧团,后又转入麟游剧团和延安剧团,在舞台空间意识和现代话剧艺术的精神中熏陶孕育多年。然而,世事难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自然给予人们壮美的山河,同时又对人类施以无情残酷的灾难。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布满荆棘,从古到今,无一幸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李福堂的一生就是对孟子这句话的注释。他怀着一腔热情投身工作,却处处为人所妒;他喜欢画画,却被分配去放电影;他稍有成绩,就会惨遭诬陷,正所谓“行拂乱其所为”。文化大革命中,李福堂几遭灭顶之灾,在那场是非不分、人妖颠倒的大灾难中,英俊潇洒、多才多艺、奋发向上、前途无量的李福堂却横遭对他深怀嫉妒之心的人的诽谤和诬陷,他被游街批斗,开除公职,以至身陷囹圄长达五年之久。然而李福堂的生命是顽强的,他对艺术的追求始终痴心不改。他把所经历的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视作“动心忍性”,利用一切机会去“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因为他在艰难困苦之中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励志奋发,不停地探索,最终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画种,成为了中国棉絮画的开山鼻祖。
在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李福堂的棉絮画成功了,李福堂成功了。中央领导人接见,国家艺术界权威机构给予高度评价,获得各种高等级的奖励,作为国家名片的邮票连发十六张棉絮画纪念版,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然而,李福堂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没有因此而固步自封。当展览现场采访的记者称他为大师时,他笑着说:“我不是大师,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他们才是大师。”这种精神,也是他年逾古稀而艺术修为还在不断进步的基础。
成名之后,李福堂每当谈起自己在民间从事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经历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我是从棉絮画进入中国画的,我从不讳言自己是搞棉絮画的。”
拜师求艺苦钻研
奇才的艺术创作者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艺术的品,可称其为品格或人格。”可见,艺术与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艺术品是作者性格的最好体现。
李福堂倔强耿直不服输的性格人品,决定了他日后在艺术造诣上的成功。在绘画艺术追求上,他可谓是不舍昼夜,孜孜以求。在延安姚家坡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福堂不经意间听夫人吴会会向他讲到西安她大姨夫陈步澜,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因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谴送回河北保定老家劳动改造。陈步澜的堂兄陈正海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民间艺人,画得一手令人叫绝的“棉花画”而远近闻名。陈步澜被押送回家在农村劳动的那段日子里,便跟着陈正海学习民间手工技艺“棉花画”,也就是后来的“棉絮画”,那是一种用染了色的棉花制作出来的。吴会会说她曾经见过大姨夫陈步澜用棉花做的老虎,非常逼真,活灵活现。李福堂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由于他从小就爱摆弄这些带有艺术色彩的东西,加之小时候卖过老虎画、年画,对此非常感兴趣,就想找时间亲自去实地看一下。当年九月,李福堂在路过西安的时候,便去吴会会她大姨家了解棉花画情况。当李福堂讲明来意后,大姨夫陈步澜非常高兴,就认真地给他讲述制作棉花画的整个过程。陈步澜先从棉花的染色方法开始,讲述制作的工序和各种工具的使用。为了让他对棉花画的制作有个认识,陈步澜拿出他制作的半成品,当场示范,一边制作一边讲解,认真的手把手地教他,使他对棉花画的制作有了感性的认识。李福堂回到姚家坡农场,便开始了他的棉絮画制作。
在姚家坡农场里制作棉絮画,是李福堂真正的“白手起家”。那里什么条件都没有,没有棉花,没有工具,也没有其它的材料,有的只是他的一腔热情、一股韧劲。后来他通过农场医院的熟人从医院弄来了一包医用药棉,他利用从老家带回来的土颜料,在做饭的锅里把颜料化开,将棉花染成红、黄、绿、黑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又由深到浅分成不同的几个层次,这就算是初步准备好了原材料。缺少制作工具,他又从医院朋友那里借来了旧剪刀和镊子,买了两瓶办公用的胶水,经过几天的准备,基本材料和工具就算齐了。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凭着自己以前舞台美术的那点绘画功底,用姨夫陈步澜教给他的技巧,开始摸索着制作棉絮画。他的性格本来就是那种不成功决不罢休的人,一旦干起自己想干的事,就会忘记吃饭和睡觉,不顾一切的干下去,直到干出水落石出的结果。说也难怪,他按照姨夫传授他的技巧,按图索骥,比葫芦画瓢的方法,废寝忘食的工作了几天,竟然制作成了他的第一幅棉絮画作品《上山虎》。
有了好的开端,李福堂的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此后他不分白天昼夜,只要有时间,就做棉絮画。画的内容也由单一品种的上山虎增加了其它几个图案,还创作出了写意形式的奔马图。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队李福堂制作棉絮画的消息很快就从姚家坡传到了延安市,也引起了延安市外贸公司的重视。外贸公司派人来到姚家坡农场场部找领导,要求把他的棉絮画作为外贸产品,由他们送往北京口岸,争取外贸订货。为此,李福堂制做了15幅棉絮画老虎,并随同外贸人员送往北京。这对他来说是个好事,证明了这个画种被社会认可,也为他创造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次北京之行,对初出茅庐的李福堂来说收获甚大,使他看到了全国顶尖的工艺美术品,启发了他的创作思维。这之后他在姨夫陈步澜的帮助下,潜心从事棉絮画创作研究,在随后历经40多年的艰辛磨练中,终于取得骄人的佳绩。
生活总是垂青愿意努力的人。1960年4月,李福堂被先后选送到陕西省文化艺术干校和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先后师从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蔡鹤汀、方济众、刘文西等名家。这次学习,使他结识了多名艺术界的大师。在他们的指点下,李福堂由一个有才华的民间艺术爱好者,一跃而成为了美术行业有为的青年艺术家。他不仅学到了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艺术理论,提升了审美能力,也提升了艺术层次。这段学习经历,使他的艺术潜质得到了升华,具备了一个优秀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他在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学习现代黄土画派艺术技法后,又回过头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溶合,摸索出了一整套溶棉絮画、民间工艺画、中国画为一体独特的艺术表现特色,使这三者兼收并蓄,互溶互通,他的作品既有绘画的风格,又有雕塑的立体感。构成了李福堂国画创作艺术的灵魂,从而奠定他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者之路。
艺术之光放异彩
大地因其广褒而容万物,大海因其广博而纳百川。李福堂视艺术为生命,他用艺术的奔涌清泉滋养着每一幅绘画作品。他全身心的投入于创作,力求达到完美、新意的创作效果。他那朴实的双手付之笔端,展出了生动的画作,亦展现出了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忘我精神。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有幸观赏了李福堂的绘画作品,他所画之物,正如古人所云:“画梅取骨,画兰取姿,画竹直以气胜,画虎则神形兼备”。在他的笔下,娇美的牡丹、潺潺的小溪、高耸的劲竹,尽显动人身姿。再加上他细心推敲,在绘画技巧上独特的笔墨技法,令所画之物呼之欲出,独创出自成一格绘画技法。这使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有一种莫大的力量、一种按捺不住的创作欲望、一种痴情于国画事业的信念与社会责任。我们仿佛看到他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茫茫海洋中,苦苦探索国画与民间画互融互启创新的身影……
“画如其人”原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郭玉祥中将如是说。李福堂是一位典型的关中汉子,周秦文化的灵地养育了他,其自幼好学,思维敏捷,为人谦虚和善。做事严谨,干练利落。他身处周秦文化古城,得此地利之便,占天时之利,使得他书画功力深厚,艺术感强,尤其是画虎的选材造型,充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追求美好和谐生活的愿望。
虎,在国人的心目中是颇具敬畏的,而在李福堂的笔下就变成了威武雄壮的吉祥物。李福堂从十几岁起就开始画虎,他和老虎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缘。但他画的老虎都是温顺和蔼可亲的。时下,在宝鸡他的家乡,人们还流传着在家中敬钟馗画像是辟鬼,挂老虎画是镇宅的习俗。他的老虎画得到了各方人士的喜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福堂的艺术创作是渐修在先,顿悟为后,概而言之,他是在汲取了古雍州凤翔浓郁的民间美术基础上,通过游艺神洲的美术实践,终于实现了‘师古人为上乘,师古人却不如师造化’”这一理念,在苦行僧般的渐修之后,完成了其艺术成就的突破,这种突破正是顿悟,这种顿悟是在工写中对形神的把握,转而凸显了其工笔画中的意笔情怀,这种意笔情怀恰恰是最凝练,最传神的概括与表达。
是的,半个世纪以来,李福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他执着的把棉絮画及民间工艺画和现代艺术溶入中国画中,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国画风格。尤以画虎为题材,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在内的多种形式画,达到了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称其为中华一绝。
细细观赏李福堂的虎画之所以能折服观者,其中自有他突出的奥妙。他的《雄贯神州》画作是跳出了传统虎的羁绊,使他笔下的百兽之王,既有雄风烈气,又有宁静温情,甚至有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的王者风范。《守望家园》作品,他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虎啸或虎立岩石的单调模式,把两虎相伴守望家园恬淡之灵性置于山中松涛野林之中,妙趣横生,情景交融,自然逼真。细品李福堂之画作,能感受到他笔墨行走自如,挥洒劲气内敛,勾勒渲染细腻逼真,恰到好处的气势,深感其画作在深悟传统的基础上,探索表达出了画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了中国画的神韵之精华。《雨后青山》、《乡情》、《雅趣》山水花鸟作品更是把人们带到了一个清新美好的艺术世界,表现出了画家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中国画艺术张力,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特别是画狼的作品,《明天会更美好》将这两只凶性灵物刻画的温顺、善良,两灵牲以饱满的激情为明天的美好而守望,预意深刻,画家营造的画面气氛和画外之境达到了笔、墨、色、形鲜活细腻的表达效果,创造出了气韵和谐的艺术氛围,如此大气势的画面着实感昭人心。
清华大学程刚教授在李福堂北京画展和研讨会上,曾深有感触的说:“看了李老师的画,心唰的静下来了。”在如今不注重传统的时代,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都很浮躁,即是艺术工作者,也很少静下心来继承传统。但画家李福堂,却能执着地把民间传统艺术用心保留传承的如此完好,探索的如此深奥,令国人折服,也让外宾刮目相看,这正是他中国画独有的浓郁特色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周秦文化成就了李福堂,但他也吸收了现代文化、雍州民间文化的养分,走上了自己艺术辉煌的殿堂。他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院长、民革中央画院理事等职。李福堂常说,宝鸡是自己的故乡,宝鸡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
春华秋实。如今的李福堂硕果累累,名贯中外。他已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美术作品和学术文章300多篇,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棉絮画展,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先后9次为其拍摄专题片;在新加坡、中国台湾、美国夏威夷、德国法兰克福、日本等地,以及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礼堂及30多个省市举办展览40余次,参加海内外画展获大奖10余次;1997年5月,李福堂棉絮画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施10周年及首届国际城市论坛大会上被授予“千年文化金奖”;2009年12月被推选为“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10年在北京饭店成功举办李福堂虎年虎画艺术展暨学术研加讨会;李福堂艺术成就已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东方之子》、《世界名人录》、《祖国万岁》、《少奇百年》等30多部大型辞书,2023年6月,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收录了李福堂国画作品十二幅,并给予了历史定位。
好评如潮誉神州
中国画精于笔墨,贵在神韵,功夫在内,更在画外。李福堂画虎注重对象本身形体所囊括的点线面和体块深挖它内在的骨架、结构本身的韵律,故而他画的虎背有可触摸到脊椎的魅力,画的虎斑只是内在骨骼肌肉的外露标点。他的虎极少猛兽的凶狠,有的是虎的训柔,其画作《雄贯神州》充满的是倍感亲切的温情,《松涛虎影》孤独惆怅令人遐想联翩,《气壮山河、威震神州》则形态生动虎虎生威。细品李福堂之画作能感受到他笔墨挥洒劲气内敛,勾勒渲染恰到好处,线条流畅而不涩,造型准确而有骨。其构思之独特、意境之深远、笔墨之生动,看似漫不经心的偶得,实为画家多年艺术修养所致。通观李福堂之作,深感其画作在深悟传统之外,更表达了画家内心的世界,达到了中国画通过笔墨的行走,在宣纸上抒写心中逸气之境界。为此,他被誉为“中国十大画虎名家”之美誉。
传统中国画不是为写象而存在,但绘画离不开写象。写象之本在于传神,神韵的彰写是画家托物言志、自我情怀的抒发。志向情怀自然是画家品格的升华。文人画作为审美形式的一种。它的形式语言的表达自有其笔墨法则。作画者从当初的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循序渐进,其有法到无法则是画家融法入胸,出笔落墨、自由挥洒,貌似无法,却皆自法理之中的至高境界。令品赏者观其象领其神,自入画家所造之境,在审美怡情之时,为画品所感,为画家情操的升华所震撼。
李福堂用其神奇的笔墨表现了虎,而在这一过程,虎也造就了他。多年的画虎生涯,使他养就了“虎气”,使他在艺术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画风。他的画追求气势和神韵,观赏他的画,行笔果断,全无滞碍,笔迹中透露出一股自信,奔放、洒脱的画风扑面而来,挥洒自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李福堂之所以能下笔如有神助,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龙是中华民族的魂,而虎则是华夏之气,正是这“虎虎有生气”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炎黄子孙要凭借虎的威武之气,在事业上不屈不饶,勇往直前。而李福堂所走过的路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1998年4月16日,李福堂的棉絮画走进了中国美术馆,在这全国级别最高的艺术殿堂里,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
李福堂在艺术上慧眼独具,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把文人画和民间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他的艺术作品真正地做到了雅俗共赏。他所认定并开创的棉絮画,得到了艺术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从北方的黄土高原到东北的黑土地,从南方的红土高原到革命老区,从首都北京到世界各地,棉絮画展览所到之处,都会掀起一股崇敬中国民间艺术的热潮。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千里拜师,展品被企业家、艺术鉴赏家收藏,甚至被展览馆收藏为镇馆之宝。
2010年1月23日,李福堂虎年虎画艺术展艺术研讨会在北京饭店莱佛士船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汇集了李福堂的60余幅国画精品力作。开幕式结束后,在北京饭店的贵宾室里,出席李福堂学术研讨会的陈绶祥、刘墨、易凯、王楚光、程刚、郭玉祥、张瑞祺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分别从美术史、评论、品读、欣赏等角度解读了李福堂的国画艺术。虽然角度各异,但大家纷纷赞赏李福堂坚持为艺术而探索的奉献精神,并指出其国画艺术从民间艺术中吸纳了丰富养分,从而造就了朴实、宁静而又传神的画面。同时,专家们对其在传统路上不断前行的做法深表敬意。
“画得好,虎虎生威。既有老百姓欣赏的装饰性,更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性。”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王楚光说。王楚光则从画人的角度指出,李先生的虎画兼工带写,气势很大,确实有功夫。刘墨在肯定李福堂从民间美术吸取养分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写意画,学习继承了齐白石和吴昌硕的笔墨,而这是在其对民间美术继承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哺育了无数艺术家,李福堂亦有幸受其恩泽。他先后入典《陕西年鉴》、《东方之子》等辞书。并于2009年末,被推选为“中华十大财智人物”。颁奖大会上,主办方隆重介绍说:李先生笔下山水重用于墨,五色交替、玲珑剔透、虚灵绵邈,画境“可游、可居”,一派旷古悠远、雄浑野逸的境界;笔恣墨纵、大起大落、写尽风神;工笔虎,不同境界两重天地。其构图之严谨、用笔之工细、技法之高超、设色之分明、皆成竹在胸,一气呵成。他深入传统,面向未来,在继承与创新中孜孜以求。
李福堂的作品日渐精湛,并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以它不同于传统工笔画的创作理念,并把个性化的写意精神融入其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特征,成为当代工笔画坛极具实力与潜质的中坚。
2012年12月22日,“李福堂从艺五十年——感恩故土书画作品回顾展”在他的家乡宝鸡市展览馆举办。闻听此讯,当地的一些文化界人士纷至沓来,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展览馆拜访他。我们目睹耳闻了观画者发自内心的佩服声,李先生以画虎为内容的国画,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使所有看画人浮躁的心一下子都静了下来,其又实实在在的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宁静、朴实、和谐、美好的艺术殿堂。一位拄着拐杖耄耋老人看画后道出心声:我活了大半辈子,在宝鸡市从来没有看见这么令人振奋、催人心静、使人耳目一新,这么具有大气势的国画展啊。(作者:张跃林 副总编:张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