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2838403369@qq.com
首页 > 人文 > 正文

趣话大荔阳村石牌楼

2025-09-16 15:13:55   人民日报市场报   

 石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具有象征意义与纪念功能的建筑,分布于古代都市街衢、寺庙、道观、陵园、祠堂及村落等场所,集建筑学、石材文化、雕塑艺术和传统文化于一体,既有建筑上的实用功能,又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我国最早的石牌楼(时称衡门)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朝(《诗经·陈风·衡门》),之后兴盛于明清时代。主要有功德石牌楼、过街石牌楼、寺庙石牌楼、道观石牌楼、陵园石牌楼、祠堂石牌楼、村落石牌楼等。牌楼材质主要有青石、花岗岩、大理石、汉白玉、五莲红石、芝麻灰石等。牌楼具有象征宗族荣耀、传承乡村文化、教化道德信仰等功能。

       阳村石牌楼(古阳村李生玉老宅旁)是大荔沙苑古迹特色之一,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约1740年),其材质以青石、花岗岩为主,总体建筑由基座、立柱、额枋、楼匾、斗拱、楼顶等六部分组成,石柱采用圆柱、方柱,柱间以梁枋连接,构件衔接运用传统榫卯技术,确保结构稳固。牌楼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造型,宽10.86米,高6.36米,纵深1.68米,高大雄伟,比例协调,工艺精湛。楼匾内容为“阳村揽胜”,牌楼镂刻有四副楹联,正面外联为“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内联为“依山傍水毓秀地龙腾虎跃呈祥瑞,得月联星辉耀天凤舞鸾翔展盛景”;背面外联为“千年文脉融古巷,百代风华耀新程”,内联为“古村藏春秋传雅韵人文永驻,先贤留风骨励来人德泽长流”。牌楼中间两立柱正前雕刻有石狮,既象征威严,又蕴含镇宅辟邪的风水寓意。四根立柱镂雕二龙戏珠,接续盘柱而上,栩栩如生。额枋镂刻“劈山救母”“岳母刻字”“二十四孝”等忠孝节义图,以及龙凤呈祥、松鹤延年、麒麟送子等吉祥如意图,整体镂雕工艺涵盖阴文雕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阴文雕刻线条顿挫、古朴典雅,圆雕人物、花鸟、动物等形象栩栩如生,浮雕彰显牌楼层次感和立体感,透雕充分展现了作品的玲珑剔透感,总体镂刻精雕细琢,线条流畅,细腻入微,精妙绝伦。牌楼斗拱由斗、拱、升、翘、昂、枋等多种构件精妙组合而成,外观纵横交错,曲直参差,能有机将牌楼构件重量集中于立柱,增强了牌楼的坚固性、稳定性和美观性。牌楼楼顶采用重檐歇山顶建制(又称九脊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四角翘起,具有轻盈活泼、精致灵动的造型美感。

      阳村石牌楼以其造型独特的榫卯结构、精湛绝伦的雕刻工艺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沙苑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与雕刻内容承载融合了东秦文化、三河文化、沙苑文化以及传统哲学、伦理观念与民俗信仰等,是阳村乡村文化的古迹标识与核心符号。

      阳村石牌楼作为昔日沙苑传统建筑的标志性载体,是沙苑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立体缩影,其飞檐翘角、浮雕纹样兼具实用与审美,有机将“忠孝节义”的价值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憧憬、“吉祥如意”的民心祈愿,凝汇于灵动的砖石之间,并以其规整的形制、精美的雕刻,串联起沙苑记忆与时代印记,承载着大荔阳村百姓的荣耀传承与文化的精神寄托。

       如今阳村石牌楼虽逝,但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承的教义观、礼序观和天地观,延续的道德伦理,承袭的先贤风骨,展现的古村底蕴,尤其是弘扬的“仁忠、义孝、礼节、智勇、信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将旧五德“仁义礼智信”、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全面完整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回归了一种天、地、人相融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成为跨越时光、连接过去与当下的鲜活文明符号、时代印记和文化坐标,更是见证过去、联贯古今的文化纽带。(作者:魏平均  渭南市作协会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勿忘街角报刊亭 之二(散文)/赵顺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