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2838403369@qq.com
首页 > 人文 > 正文

满江红•九三阅兵

2025-09-03 08:46:47      

王本海

秋肃京城,长空下、战旗翻雪。

观阵列、钢锋列列,气冲霄阙。

八秩烽烟凝国恨,万千忠骨昭明月。

忆当年、浴血卫山河,丹心烈!

军威盛,声威冽。长剑指,风云掣。

看九三盛典,壮怀如铁。

铁甲轰鸣惊四海,雄鹰展翅巡天阔。

向未来、昂首踏新程,开新页!

注:为2025年九三阅兵预作

铁血丹心映山河,新程壮志颂和平

——王本海先生《满江红·九三阅兵》深度评析

文/赋学王超

 王本海先生的《满江红·九三阅兵》以词为剑、以情为锋,在格律与意境间勾勒出历史纵深与时代气象,既延续了“满江红”词牌固有的豪迈风骨,又赋予其当代阅兵场景的独特厚重感,是一首兼具历史缅怀与未来期许的佳作。

 一、景语入笔:以壮阔场景立骨,绘就阅兵盛景

 词作开篇即以“秋肃京城,长空下、战旗翻雪”破题,“秋肃”二字既点明时节,又暗合“九三”纪念的庄重氛围——秋高气爽的京城本是平和之景,“肃”字却为其注入肃穆感,奠定全词沉雄基调。“战旗翻雪”的比喻尤为精妙,将飘扬的战旗比作翻飞的白雪,既写出战旗洁白的视觉特征,又以“雪”的凛冽感暗喻军队的严明与刚毅,画面感与象征意兼备。

 紧接着“观阵列、钢锋列列,气冲霄阙”,视角从宏观秋景聚焦至阅兵核心场景。“钢锋列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武器装备的整齐与锋利,“气冲霄阙”则跳出具象描写,将军队的气势具象化为冲破云霄的力量,从“形”到“神”完成对阅兵阵列的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直面这支钢铁之师的威慑力。

 下阕“铁甲轰鸣惊四海,雄鹰展翅巡天阔”更是将场景推向高潮。“轰鸣”二字以听觉入诗,打破词的静态文字局限,让装甲部队的行进声穿透纸面;“惊四海”则从空间维度拓展,写出中国军队实力引发的国际关注。“雄鹰展翅”对应空中梯队,“巡天阔”既描绘战机翱翔的广阔空域,又暗含“守护领空、捍卫和平”的深层寓意,一“陆”一“空”、一“近”一“远”,构建出立体的阅兵场景,尽显大国军威。

 二、史语融情:以烽火记忆铸魂,传承民族精神

 词作并未止步于场景描写,而是以“八秩烽烟凝国恨,万千忠骨昭明月”为转折,将视角拉回80年前的抗日战争岁月。“八秩”精准呼应“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烽烟”是对战争岁月的经典代指,“凝国恨”三字举重若轻——它没有铺陈战争的惨烈细节,却将全民族在战火中凝聚的伤痛与仇恨浓缩其中,情感厚重而克制。

 “万千忠骨昭明月”则是对先烈的深情致敬。“忠骨”是具象的英雄群体,“明月”是永恒的意象符号,作者以“昭”字连接二者,既写出先烈事迹如明月般光照千古,又暗含“英雄精神与日月同辉”的信仰,让历史记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精神传承。紧随其后的“忆当年、浴血卫山河,丹心烈”,以直白的抒情收束历史回望,“浴血”二字见战斗之惨烈,“丹心烈”显气节之滚烫,将对先烈的缅怀转化为对民族精神的礼赞,让词作有了历史的厚度与情感的深度。

 三、今语立志:以时代壮志明向,书写复兴豪情

 在回顾历史、描绘当下之后,词作以“向未来、昂首踏新程,开新页”收束全篇,完成从“忆过往”到“向未来”的升华。上阕的“丹心烈”是对先烈精神的致敬,下阕的“壮怀如铁”则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写照——“看九三盛典,壮怀如铁”将阅兵场景带来的震撼,转化为全民族的昂扬斗志,“铁”的意象既呼应前文“钢锋”“铁甲”的军事元素,又象征意志的坚定、信念的不可动摇。

 “军威盛,声威冽。长剑指,风云掣”四句短句,以铿锵的节奏、短促的语势,凸显军队的威慑力与国家的硬实力——“长剑”代指先进武器,“风云掣”则以夸张手法写出武器装备的威慑力,暗含“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也为“向未来”的展望奠定实力基础。最终“昂首踏新程,开新页”以积极昂扬的姿态收尾,“昂首”见自信,“新程”“新页”则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让词作从纪念历史、彰显军威,升华为对国家未来的坚定期许,格局瞬间开阔。

 四、词牌与主题的契合:以经典格律载情,彰显文化自信

 “满江红”词牌素有豪放之风,岳飞《满江红·写怀》以“怒发冲冠”的悲愤、“还我河山”的壮志,成为千古绝唱。王本海先生选用此词牌创作阅兵主题,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呼应——岳飞词中“靖康耻,犹未雪”的家国情怀,与本词“八秩烽烟凝国恨”的历史记忆一脉相承;岳飞“踏破贺兰山缺”的战斗意志,与本词“铁甲轰鸣惊四海”的军威、“昂首踏新程”的壮志遥相呼应。

 这种词牌与主题的深度契合,让词作既有当代语境下的时代感,又有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开篇“秋肃京城”与岳飞词“潇潇雨歇”的写景方式相似,均以景衬情;结尾“向未来、昂首踏新程”与岳飞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抒情方向相通,均以壮志收尾。这种“以古词牌写今事,以今事承古情”的创作手法,既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让“九三阅兵”这一现代主题,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根基。

 整首词以“景”起、以“史”承、以“志”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既写出了阅兵的壮观场面,又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抒发了国家向未来的壮志豪情。而“金戈铁马赋新词,气贯长虹颂和平”的评语,恰是对这首词最精准的概括——它以金戈铁马的气魄书写时代,更以气贯长虹的胸怀赞颂和平,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在词的韵律与意境中得到完美诠释。

 技进乎道•文预见明

 一一评王本海《满江红·九三阅兵》的跨界视野与预见性

 文/木兰飞燕

 工科之手执文艺之笔,谱写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前,三军列阵,铁甲生辉,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而在此盛大阅兵之前数年,一位来自重庆开州的诗人早已用笔墨预演了这场盛况——王本海先生的《满江红·九三阅兵》,不仅是一首词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预见,一种跨界融合的艺术创造。

 一、词作文本:古典形式与现代军魂的交响,王本海先生的《满江红·九三阅兵》上阕以“秋肃京城,长空下、战旗翻雪”起笔,瞬间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一个“肃”字,既点明秋季时令,又暗合阅兵场的肃穆气氛,双关之妙,令人拍案。

 “观阵列、钢锋列列,气冲霄阙”一句,将受阅部队的钢铁雄姿与豪迈气势高度浓缩。 随后“八秩烽烟凝国恨,万千忠骨昭明月”一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将八十年历史烽烟与民族牺牲精神凝聚其中。

 下阕“军威盛,声威冽。长剑指,风云掣”采用短促句式,节奏鲜明,恰似阅兵场上的铿锵步伐。结尾“向未来、昂首踏新程,开新页!”以展望收笔,既呼应纪念历史之主题,又昭示开创未来之决心。

 全词恪守《满江红》词牌格律,却巧妙融入“铁甲轰鸣”、“雄鹰展翅”等现代军事意象,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国防意识的无缝对接。

 二、横向对比:王本海词作在当代阅兵诗词中的独特价值

 与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阅兵诗词相比,王本海的作品呈现出独特风貌。试比较以下几首作品

 姚朝文的《满江红·胜利日感怀》着重历史回顾,胡建国的《满江红·阅兵训练有感》聚焦训练场景,而王本海先生的作品则**前瞻性地预见了阅兵盛况,展现出独特的预见性特征。

 这种预见性并非偶然,与王本海先生的多重身份背景密切相关。他既是“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又曾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工科技术背景与文艺创作能力的结合,赋予他独特的跨界视野。

 三、跨界视野:工科技术与文艺创作的融合

 王本海先生的经历颇为特殊——他曾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担任过技术教师,承包过煤矿工程。 这些工科背景和技术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

 工程技术追求精确性、系统性和预见性,这些特质在王本海的创作中清晰可见。他的词作结构严谨如精密机械,意象选择精准有力,对未来事件的预见体现出工程思维的系统推演能力。

 王本海先生现任“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同时又是“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特邀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创新人才”。 这些多元身份使他能够融汇多种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四、预见性特征:文艺创作中的时间穿越

 王本海先生《满江红·九三阅兵》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预见性。在阅兵举行前数年,他已通过词作精准预见了阅兵的壮观场面和精神内涵。

 这种预见性并非神秘主义,而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实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作为“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优秀文艺工作者”, 王本海长期研究红色文化和军事历史,对国防建设有深入观察。

 他在词作中描述的“铁甲轰鸣惊四海,雄鹰展翅巡天阔”, 与2025年阅兵实际展示的新型装备和精神风貌高度吻合,展现出艺术家对时代发展的超前把握能力。

 五、价值与意义: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创新范式

 王本海先生的创作实践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范式:

 一是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他的创作打破了工科与文科、技术与艺术的传统界限,证明了跨界融合的创新潜力。作为“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辑”, 他组织策划大量文化活动,推动这种跨界融合理念的传播。

 二是传统形式的现代转化。王本海专注于传统赋体创作,以《百城百赋百诗》系列为代表, 成功实现了传统词赋形式的现代转化,为古典文学形式注入了新时代内容。

 三是预见性创作的可能。王本海的实践证明,文艺创作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还可以预见未来。这种预见性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现实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

 六、结语:技进乎道,文以预见

 王本海先生的《满江红·九三阅兵》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词作,更是一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一种预见性创作的成功范例。

 从电工、技术教师到煤矿工程承包商,从国际作家协会会员到中央新影智库专家, 王本海先生的多元身份和丰富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创作视角和预见能力。他的作品隐藏的预见性,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敏锐把握。

 正如王本海先生所说:“思路为楫破沧溟,浪花化墨染云天”。 他以工科之手执文艺之笔,以技术之思维运艺术之创作,为我们展现了技进乎道、文以预见的创作新境界。

 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跨界融合、富有预见性的作品,需要更多这样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艺术家。王本海先生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的歌词创作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