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图为9月15日星期一全校师生举行升旗仪式,侯玉江副校长主持升旗仪式。
纪念九一八事变

图为9月15日星期一全校师生举行升旗仪式,党员教师袁子婷老师演讲。
《铭记九一八,赓续延安魂,做新时代红色少年》
当晨光漫过宝塔山的轮廓,当五星红旗在我们熟悉的校园上空冉冉升起,此刻,我们站在这里,不仅是迎接新一天的开始,更是在回望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传承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我们脚下的土地——延安,此时,正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共同回望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也共同读懂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精神密码——“九一八”与延安精神。

1931年9月18日,深夜的沈阳城,一声炮火打破宁静,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短短四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那段历史里,有山河破碎的伤痛,有百姓流离的苦难,但更有无数中国人挺身而出的抗争——从东北抗日联军的冰天雪地浴血,到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从此成为穿越黑暗的光。而我们脚下的延安,正是在这场民族危亡中,成为了指引中国革命的“灯塔”。同学们,你们或许在课本里读过“九一八”,在纪念馆里看过那段历史的痕迹,但请记住: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住一份清醒——和平从不是与生俱来,强大才是抵御侵略的唯一底气。

而这份“强大”的底气,就藏在我们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里,藏在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延安精神中。你们还记得吗?周末跟着父母去枣园,看到的那纺车,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走过杨家岭的窑洞,仿佛还能听到“实事求是”的铿锵讨论;站在为人民服务纪念广场,能读懂“心中装着他人”的责任担当。这些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延安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或许有同学会问:“老师,这些精神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当你遇到数学难题,不直接翻看答案,而是沉下心反复演算,这就是“自力更生”;当你记录实验数据,哪怕和预期不一样也如实填写,这就是“实事求是”;当你看到同学摔倒,主动上前搀扶,看到教室地面有纸屑,弯腰捡起,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小小实践。延安精神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它是我们延安少年日常言行里的“精气神”。
或许有同学会问:“老师,这些精神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当你遇到数学难题,不直接翻看答案,而是沉下心反复演算,这就是“自力更生”;当你记录实验数据,哪怕和预期不一样也如实填写,这就是“实事求是”;当你看到同学摔倒,主动上前搀扶,看到教室地面有纸屑,弯腰捡起,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小小实践。延安精神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它是我们延安少年日常言行里的“精气神”。

同学们,我们是延安的孩子,我们比其他地方的同龄人更有机会亲近红色历史、感受红色精神。你们脚下的每一步路,可能都曾留下革命先辈的足迹;你们读过的每一个红色故事,都发生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这份“近”,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我们有责任把延安精神传承好,有责任让“九一八”的警钟在心中长鸣。
今天的我们,不用像先辈那样面对枪林弹雨,但我们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学好知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如何让自己成长为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人。答案依然在延安精神里:用“艰苦奋斗”的态度攻克学习难关,用“求真务实”的品格走好人生每一步,用“爱国奉献”的初心定下人生目标。
今天的我们,不用像先辈那样面对枪林弹雨,但我们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学好知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如何让自己成长为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人。答案依然在延安精神里:用“艰苦奋斗”的态度攻克学习难关,用“求真务实”的品格走好人生每一步,用“爱国奉献”的初心定下人生目标。

同学们,当国旗飘扬到最高处,让我们再看看眼前的延安——宝塔山巍峨,延河水潺潺,它们见证了民族的苦难与重生,也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与担当。希望你们能做“记史的延安少年”,把“九一八”的教训刻在心里;做“传魂的延安少年”,把延安精神融入言行;更要做“奋进的延安少年”,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证明:我们定能接住先辈的接力棒,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