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以下幼儿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做好托幼工作事关幼儿的健康成长,事关广大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近日上海印发了《上海市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9月16日,分管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行动计划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和解读。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介绍说,制定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幼有善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坚持把做好托育服务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而且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施行,本市人口规模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市民群众对多元化的家庭育儿指导、普惠性托育服务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
为此,教育、卫生健康、财政等部门共同制定了《上海市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2020-2022年)》,现已经由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这是上海市实施的第一轮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也是全国首个托育服务行动计划,这份文件将从制度层面夯实上海托育服务工作的发展基础。
《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加强普惠性托育资源供给和促进育儿指导“教养医”结合两大领域,明确了许多针对性举措。
在普惠性托育资源供给方面,《行动计划》明确将大力推进普惠性托育点建设,未来3年,继续开展每年新增至少50个普惠性托育点的实事项目,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中心城区“一街镇一普惠”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实现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的目标。
坚持托幼一体化方向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并明确了新的目标,即:到2022年,力争全市一半以上的幼儿园都开设托班。为此,公办幼儿园将在满足常住人口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或腾出一定的学位资源用于开办托班。同时,还将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更多的民办幼儿园举办托班,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普惠性托额。
加强多元化托育服务资源供给。落实综合奖补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一批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育服务机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功能、整合社区综合资源,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和下沉到街镇的儿童服务中心,打造社区托育服务圈,就近就便提供托育服务。
在促进育儿指导“教养医”方面,《行动计划》明确将不断提升家庭育儿指导和服务质量。未来3年,将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空中课堂等方式,为不同年龄段幼儿家庭提供差异化服务,不断提升育儿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未来3年,每个街镇都将建设1个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站,各区将至少建设1个、全市将至少建设18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推广和普及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理念、基本知识和育儿技能,为广大幼儿家庭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面落实产假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措施,为家庭养育创造条件;支持脱产居家养育婴幼儿的父母重返工作岗位,并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据悉,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后,上海市各级财政将进一步落实好相关财税支持政策,支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行动计划》全文以及相关解读材料已同步在相关门户网站公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