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99606982838403369@qq.com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以制度之绳,勒紧浪费“缰绳”

2025-06-18 06:01:45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重磅发布,这不仅是对党政机关运行规范的再升级,更是对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回首过往,2013年《条例》的出台,犹如一记重锤,有力敲响了遏制铺张浪费的警钟。“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等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光盘行动”“无纸化办公”成为新风尚。但随着社会发展,一些隐性浪费、新型浪费问题开始显现,如有的单位以“工作需要”为名频繁更换办公设备,造成资源闲置;有的地方在公务活动中搞变通、打擦边球,让勤俭节约流于形式等。这些新问题给党政机关带来新挑战,迫切需要制度层面的迭代更新,此次《条例》修订正是应时之举。
 

 新《条例》以“精准施治”为核心,将节约理念细化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每个环节。在经费管理上,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杜绝超预算支出和不合理开支,让财政资金的每一次流动都精准对接发展需求,避免资金“跑冒滴漏”,从源头遏制浪费行为;在公务接待环节,全面取消高档菜肴、烟酒配置,严控陪餐人数,禁止使用私人会所,让接待回归“务实高效”的本质;会议活动管理中,推行“合并办会”“线上会议”模式,取消不必要的鲜花布景、背景板制作,将节约理念贯穿会议全流程。这些具体规定,如同量体裁衣的“标尺”,让厉行节约有章可循。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绝非简单的“省钱”,而是关乎党风政风的大事。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党政机关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当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用“锱铢必较”的态度管好“钱袋子”,不仅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更能赢得群众信任。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形成全民节约的良好风尚,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确保《条例》落地生根、取得实效,需构建“教育+监督+问责”的全链条机制。既要通过专题培训、案例警示等方式,让干部深刻认识到“浪费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同时也要整合纪检监察、审计、社会监督等力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公务支出、会议活动等开展全流程动态监测,让隐性浪费无处遁形。对违反条例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肃追责,形成“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震慑效应。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指明了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党政机关更需以《条例》为遵循,将“紧日子”作为常态,把节约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唯有如此,才能以政府的“节俭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名字:李厚城,单位:重庆市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针对网络消费那些坑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维护消费者权益
下一篇:最后一页